陳文喜
國家《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原則性通過,對福建省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胡江云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是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后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的需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開放戰略。可以預計,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是一個具有充滿活力、競爭力的經濟區。”
胡江云研究員表示,福建省地理位置優勢顯著,為打造新的區域經濟極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福建是著名僑鄉和臺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800多萬人,臺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臺資企業對福建進行了大量投資,僅廈門就有3000多家。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可以加強大陸與臺灣交流,連接兩岸民眾感情,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互補。
其次,福建和臺灣擁有相對豐富資源,為該經濟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
例如,福建水資源豐富,年總降水量為2011億立方米,河水徑流總量平均每年為1150億立方米;福建是中國四大林區之一,林地面積達600多萬公頃,木材蓄積量近4億立方米,產量居全國第三,森林覆蓋率達52.4%,居全國首位;福建省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有多元素礦藏116種,4800處礦床、礦點,其中大中型礦床100多處,預計玻璃砂總儲量有1.6億噸,為全國之冠。
第三,福建省已經為建設該區進行了長期準備。早在2004年,福建省就開始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構想,2007年形成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政府各級部門同心協力,轉變政府職能,為發展海西經濟區進行了長期的準備。
他認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于促進福建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福建背后有珠三角、長三角等大陸省市自治區的支撐,臺灣電子信息等產業的大量投資能夠促進兩岸要素流動,資源得到高效率配置。并且,新的經濟區能夠形成新的社會吸引力,發揮后發性優勢,對該區產生規模效應或者乘數作用,給企業帶來投資,并且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此外,兩岸互通有無,進行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和共享,將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胡主任強調,在今后的海西經濟區建設中,有三大問題值得關注:第一,政府部門管理經濟社會的能力需要提高,應與該經濟區的快速發展相適應;第二,創新是該經濟區具有強競爭力、充滿活力的最重要保障,應當深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和謹慎求證;第三,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各種要素的效率,優化經濟結構,鼓勵和發展消費服務業,尤其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