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治珍
摘 要: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學習能力。只有在學習中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快樂情境中學習,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才能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 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經驗和“雙基”基礎上,通過自覺動腦,主動動手逐步形成的能夠獨立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而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學習能力。它主要包括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使學生掌握正確學法的途徑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使之逐漸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不但能學好數學,而且會終身受益。現在新課程教材從內容、形式上都結合現代學生生活的背景,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行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筆者就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了如下嘗試:
一、尊重學生,讓學生有機會學
在數學教學中,我堅持把“釣竿”交給學生,切實加強學習者的地位。
1.尊重學生人格和情感。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把學生當朋友看,尊重學生的人格。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地關注和評價,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學習數學的方式和對數學的正確態度。
2.尊重學生親自實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當“觀眾”看來的,也不是當“聽眾”聽來的,而是從實踐中來的。小學生學好數學必須勤于實踐,教師不要總是“抱”著學生走,也不要把知識“嚼”得太爛,而是要給自學讓路,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去學,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尊重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因為每個兒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腦子里有自己的“兒童數學”“兒童物理學”“兒童化學”等等。所有這些“學”都是兒童作為經驗數學的魅力所在,都為兒童自主學習數學知識提供了可能。
二、體驗過程,讓學生有興趣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币虼?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
1.設置懸念,培養興趣。設置懸念,創設情境能使學生懷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滿腔的熱情投入認識過程。例如,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上課我便說:“今天咱們先來做一個數學游戲”。同學們一聽做游戲,精神大振。我說:“只要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不用計算,我就能馬上知道它能否被2還是3或5整除?!蓖瑢W們一聽,興趣來了,七嘴八舌說了好多數,有的想難住老師,竟然說出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這樣的大數,我把這些數一一寫在黑板上加以判斷,這時好多同學都驚嘆不已,但也有不相信的,拿過練習本就開始除,但除得的結果仍和老師的一樣。驚嘆之余,學生急于想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絕招,于是便帶著堅定的信念進入學習過程。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恰當的情境能使課堂教學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心里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媽媽從瓜田里摘回了一個大西瓜。回家后,它把兩只小猴子叫過來,將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兩份,正要分給兩個小猴子時,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來:“媽媽,我要吃兩塊,一塊太少了?!苯又?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來,它也要吃兩塊。這下猴媽媽為難了,因為家里只有一個西瓜。誰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來幫助猴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樣,通過故事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將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兩份和原來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樣的,也使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用手思考”,激發興趣。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如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二單元“認識圓形”整個單元幾乎均可以在活動中進行,上課時要求學生任意取一個三角形,把其三角形三個內角剪下來。再拼一拼,組成一個平角,也可以用折疊在一起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量角器量的方法。反復操作,學生不難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以此類推,整個單元的教學均在活動中進行著,符合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觀念,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持之以恒地進行,學生自然而然感覺到學習數學并不枯澡無味,從而產生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等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4.體驗成功,激發興趣。俗話說“聰明的孩子是夸出來的”。心理學家指出:人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在教學中,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如課堂上讓他們提出一個問題,或是解決一個問題,或會做一道計算題時等對他們做出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或是作業批語中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喝彩,如“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能干”“你真行”“你真是好樣的”……這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學生的信心。因為“成功帶來的愉快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兒童想當一名好學生的愿望就是依靠這股力量?!?/p>
三、引導方法,讓學生有能力學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因而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重視培養小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分析問題抓關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找出問題的本質特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好比亮起了一盞指路燈,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如,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問題的關鍵是分母不相同,抓住這一要害,創設情境使學生想方設法用學過的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將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問題就自然化解了。
2.巧妙轉化學新知。學生在運用轉化方法的過程中,必須要把新舊知識加以比較找出異同點,使學生較清晰地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并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建立。例如,在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一方面啟發學生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的面積圖形,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探索所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訴學生。
3.重視協作互補?!白灾鳌毙枰皡f作”的配合,“協作”是建立在“自主”基礎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構建是在與同伴相互溝通、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4.分層指導盡所能。由于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當考慮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分層訓練和指導,盡可能地調動全體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使優秀生吃得好,讓后進生吃得飽。如,在教學“帶余數除法應用題”時,出了這樣一道題:筐里有50個橘子,平均分給8個同學,每人幾個,還多幾個?最少加上幾個才可以平均分給9個同學?拿走幾個就可以平均分給7個同學?這道題有3個問題,可采用分層練習:學困生做第1題,中等生做第2題,上等生做第3題。鼓勵相鄰的幾個同學進行討論,通過對問題的研究,使各層次學生互相啟發,促進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并隨著進取意識的增強,不斷地向上一個層次。
在新課堂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數學教師要不斷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若把知識和技術比作黃金,自主學習能力就如同“點金術”,黃金誠可貴,它又怎能比得上點石成金呢?
參考文獻:
1.梅廣蘭.淺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才智.2008(6)
2.田杭君.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成功(教育).2008(7)
3.張秀芹,柳兵.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
4.孫世梅.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