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一、類比法的內涵
所謂類比法是通過對兩個研究對象的比較,根據它們某些方面(屬性、關系、特征、形式等)的相同或相類似之處,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類似的一種推理方法。
二、類比法的幾點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普遍的教學規律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同樣適合,長期以來,對數學方法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目的都是為了使傳授知識與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有機結合,使數學思想方法能有效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類比法進行有效的教與學。
1.運用類比法探究新知
數學中有些概念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倘若在教學中,講授新知識時聯系舊知識,將新舊類比分析,將能讓學生更加理解知識,同時也能突破難點,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學生剛開始接觸比的性質時,感覺困難,但學生對于分數的性質是相當熟悉的。根據這點利用類比遷移來講:對照分數的基本性質,看比又有什么樣的基本性質呢?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引導學生總結比的基本性質,會發現學生很自然地說出比的基本性質,既“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以或者都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比值不變。”
2.運用類比法建構知識網絡
運用類比法將各知識點串聯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能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化。例如,在“一件工程,甲隊單獨做20小時完成,乙隊單獨做30小時可以完成,兩隊合做,幾小時可以完成全工程?”這一工程問題應用題中,工作總量可以看作單位“1”,甲隊的工作效率可以看作1/20,乙隊的工作效率可以看作1/30,根據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這題的解法是:1÷(1/20+1/30)。而在“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要10小時,貨車從乙地開往甲地要15小時,如果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開出,幾小時可以相遇?”這一個“相遇問題”應用題中,同樣可以把總路程看作單位“1”,客車速度看作1/10,貨車速度看作1/15。因此,從上一題的解法可以類推出本題的解法為:1÷(1/15+1/10)。這樣通過類比溝通了兩類不同的應用題,建構了系統的知識網絡,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
3.運用類比法激發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若能在適當時機將后續知識、擴展知識提前與正在學習的知識進行類比,則能激發學生進行探索與創新。
如,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將分數的混合運算提前涉及一點內容。1/2×1/3與2/3×1/5學生很容易對這兩個式子進行運算,這時老師提出在這兩個式子之間添加“+”,問這該怎么辦?(老師提示:我們學過的整數是怎么運算的?)
通過這樣的類比,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