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輝
在語文教學中,精彩的問題猶如璀璨的明珠,使課堂變得光彩起來,老師、學生沐浴其中幸福感油然而生。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奮點來問。常見的無價值提問大致有以下幾種:
問題簡單化。有些教師害怕課堂“寂寞”,片面追求課堂的“熱鬧”,問題一出,小手如林,好不得意。殊不知在此簡單問題的牽引下,我們的學生思維受到禁錮,能力得不到發展。長此以往,就會抹殺了學生在學習語文中鮮活的個體感受,更談不上享受語言文字了。
問題空泛化。這樣的提問常常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下手。例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黃果樹瀑布》的第一課時,剛讀完一遍課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寫的是什么?”學生默然,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么回答?
問題形式化。教學提問只是為自己所謂的“教學任務”而特意設計的一個環節,所以有些教師發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學生怎么答?
對象單一化。為追求課堂的流暢性,把問題總是交給某幾個學生來回答,而忽略了老師的陽光應該照射到每一個孩子的身上。尤其是公開課,其現象就更為突出,其結果是挫傷大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他們對語文學科何來興趣?
在教學中我嘗試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提問,收到不錯的效果。
一、點睛式
教者應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懸念”,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探究欲望”。如教《天游峰掃路人》一課時,我一開始就讓學生帶著這樣的一組問題來讀課文,“你覺得天游峰掃路人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嗎?如果你認為是一個普通的老人,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認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老人,你的理由又是什么?”馬上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
二、牽引式
課堂提問啟發性不強,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一定程度上會妨礙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漸入佳境式提問,就能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我在教《只揀兒童多處行》時,首先問:“讀了這篇文章,請告訴我,冰心奶奶愛不愛孩子?”學生答得非常響亮:“愛!”“那,在她的眼里,兒童像什么呢?”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像春天!”又問:“是孩子的那些特點讓冰心奶奶有這樣的比喻的呢,你能找出來讀一讀嗎?”如果教者僅到此步,那問題提得不夠深入,當然也就不夠藝術。我緊接著問:“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孩子除了像春天以外還像什么呢?”學生在這一個問題的牽引下,探究欲望一下被調動起來。
三、發散式
課堂中的提問,要善于從不同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提問的有價值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可見,抓住契機,富于智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更積極、更主動,課堂也會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