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
對于作文,老師喊難教,學生喊難寫。就如你去問學生,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課?誠實點的學生會回答你,是電腦、體育、音樂等等,而幾乎沒有人會回答語文、數學、英語,尤其是語文,很多學生都不喜歡,為什么呢?因為語文總是要寫作文,很多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頭痛,雖然平時說起話來非常流利,一如滔滔不絕,但寫起作文來,卻無話可說,作文課對他們而言就像是無法逃避的災難。好多學生同一篇作文從三年級使用到六年級,每次批改作文時看到這些近似的作文,不免憂從中來,雖然作文結構嚴謹,前后照應,在考試中往往不會扣太多的分,然而,不可否認,它們卻如一盆清水,讀來乏味而枯燥,雖提不出需要改進的意見,卻嚴重缺失自己的真實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其實,寫作需要靈感,有激情才能創作文學,學生如果在寫作時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還能有血有肉嗎?還能感動別人嗎?這幾年的教學,使我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要想讓學生的作文個性化、情感化,就要來一次大膽的嘗試,培養出學生的寫作靈感。
一、閱讀是臺階 積累是關鍵
“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西漢楊雄所說的“善為之”,就是指善寫作文。書籍是學生獲得外部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積累了大量的詞匯,這有利于作文教學的開展。而詞語就像是蓋樓房時的磚,必不可少,詞匯量不夠,詞語的意思不明確,就無法去搭建作文的金字塔。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等其他作品,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詞匯、語言、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很多學生作文不好,想補習,但誰又能在短時間內補好呢?所以要想旁征博引,還得博覽群書,積累詞匯。
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好學生的閱讀工作,適當地督促,精心設計必讀書目,組織學生上讀書交流課,交流書中遇到的問題,推薦好書,介紹自己的讀書經驗,同學之間做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讓我們迎來了全新的時代,除了閱讀書本,學生還可以在線閱讀。一本好書對學生的影響我們不能明顯看出;但一本不健康的書,肯定不會增長學生的知識,還會讓學生誤入歧途。知識經濟時代,書籍的種類繁多,再加上網絡的普及,使學生接觸的面較廣,而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又不夠強,對邪惡思想的免疫力又極低,所以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正確選擇書籍。
單純閱讀還不夠,寫讀書筆記也是一種很好的積累方法,廣泛的閱讀,可以豐富知識,摘記的東西可以跨越時空,縱橫千萬年,看的多了,自然也想的多了,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寫下評估論今,自己的感受,活躍思維,有利于記憶,逐漸養成寫好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同時大量的閱讀使學生接觸了較多的詞匯和句子,這時學生就該把好詞好句摘記下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寫作時自然可以使文章生動、活潑,增強感染力,不再空洞無物。
二、生活是源泉 勤奮是動力
生活即作文,作文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來自農村的孩子,農村生活具有獨特的魅力,也可以引用到作文中來,例如,過春節時要走親戚收壓歲錢,大年初一要吃湯圓,六月六吃餛飩,冬至夜要吃雞,二月二撐腰糕,九月九插茱萸、掛大蒜……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深入地去了解農家風情,拓寬知識面,為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還記得嗎?有新鮮的事嗎?周圍熟悉的人發生了什么事?周圍有新的變化嗎?家鄉有值得我們驕傲的風景名勝嗎?有值得贊頌的人嗎?有你想批評的人嗎?你最想去哪呢?給你1000塊你會去買什么?20年后的你是什么樣……生活就像海洋,有著無窮無盡的題材。如果每一次作文課都能讓學生不認為自己是在寫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項有意義的任務,那么作文就回歸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記得有一次,作文課上我安排了學生組織一次掰手腕比賽,讓學生注意觀察參賽者的表情、動作等,比賽完后,讓學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位同學的表現寫下來。果然學生沒有覺得這是一次習作,感覺就像是對生活的一種記錄,擺脫了作文的陰影。生活豐富多彩,但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寫作時依然沒有題材,因此多寫多練是寫作成功的基礎。天才來自勤奮,沒有一個作家是懶惰的。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作家都有寫日記的習慣。
上學期,我組織學生堅持寫日記,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壓力,我讓學生不用天天記日記,但有想法了一定要記下來,因為日記是自己隱私的東西,我讓學生自己寫、自己改、自己保管,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為了督促學生,我與學生約定,學期末要比一比,誰的日記本最厚,寫的內容最多。這樣做,雖然沒有了老師的檢查,堅持寫日記的同學可能不多,但是一學期下來,我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中多了心靈的直白,在批閱他們的作文時感覺他們生命的韻律在跳動,我想這就是有發展前途的作文。
只要善于觀察,及時記錄,就是寫作的素材,靈感也就來了。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品嘗生活,深入體驗生活的濃厚氣息,我們還會擔心學生沒東西可寫嗎?還愁自己教不好作文嗎?
三、想象是翅膀 情感是火花
學生最喜歡看的肯定是動畫片,如比卡丘、藍貓、網球王子、變形金剛等等,這些都是想象的產物,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的事物可以通過想象把學生帶到一個奇妙的世界,化腐朽為神奇。
想象是藝術的翅膀,也是靈感的翅膀,有了想象力,飛機升上了天空,電腦的聯網,使整個地球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于十多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較少,除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就只有自己的想象了,而他們的想象可以天馬行空,但想象力是培養出來的,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作文題目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讓學生暢想若干年后的自己,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想象的方法,用現有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展開想象,豐富自己內心深處所期望的美好世界、神奇世界、高科技世界。于是,可以飛行的汽車,通過腦電波運作的機器人、超光速飛機、太陽能火箭等等全都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了。
通過閱讀,學生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對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感情是生活的主線,是一條永不停息的長河,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才是一篇好的作文。
教材中有一次作文訓練,題目是《××,我想對你說》,說話的對象和內容不限,要求感情真摯,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在教學時,我沒有對學生提太多的寫作要求,只對學生說“有些話在你心中藏了很久,一直都沒有機會說,今天機會終于來了,你想把憋在心里的話說出來嗎?只要說出來了你的心理就會舒服多了”。給了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就讓學生動筆寫了,寫完后,我還對學生說“這是你的秘密,自己的秘密自己修改”。在批閱學生作文時,我發現每一篇作文寫的都很真實,是自己的心里話,有的是對朋友、老師真誠的建議,有的是坦誠自己的錯誤,有的是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最讓人感動的是幾位因父母離異而心靈受創傷的學生的作文,他們內心的痛苦和對父母的期望讓我讀得熱淚盈眶。
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當自己的感動和心靈產生火花時,是寫作的最佳時機,所以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尤為重要。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要多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當學生第一次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我們要盡可能地少寫些評語,因為太多的評語可能反而會阻礙學生情感的宣泄,奔騰的河水怎么能受到阻礙呢?
生活是堅實的后盾,歷練使學生慢慢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加上大量的閱讀積累,豐富了詞匯量,使學生能展開自己無窮的想象空間,這樣就像打開了孩子們智慧的大門,開啟了靈感的窗戶,而能完成這一切的,是我們語文老師,呈現給老師的,是成熟的個性化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