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成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基本且重要的環節,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我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
“需求是行為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而且因有興趣就會減輕疲勞感,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是一種積極的減負措施。我們不敢想象,如果學生對閱讀毫無興趣,沒有任何需求,僅憑毅力可以完成小學階段幾十萬字的閱讀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有了樂趣,才會喜歡,喜歡,才去讀,才會去多讀,進而熟讀。教學中除適時安排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輪讀、對讀等多種形式外,興趣朗讀還應突出:融情范讀,真情感染,熏陶語感;適時領讀,創設情景,傳遞語感;引導自讀,主體感受,培養語感。
二、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氣質都不一樣,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課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做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另作設計等等。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重視情感體驗是新課標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為落實這一要求,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有利于改進傳統閱讀教學繁瑣分析的弊端。教學中可采用變動文章中的語句與原文相比的形式,教師有意識地變動語句,可以引發學生對語言質量的辨析,使學生的語言敏感性、準確性得以逐步形成。主要可以采用通過“增加”內容與原文對比,“刪減”內容與原文對比,“替換”內容與原文對比,“前后改動”內容與原文對比。
三、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1.課外閱讀。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都是作家創造之作。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能在閱讀中吸取營養,學習作家如何創作,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
2.實踐活動。教師應結合社會生活實踐,提供給學生各種活動的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3.興趣小組活動。對于兒童,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如讀報小組、讀書小組、評論小組、創作小組等,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閱讀評論,提高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習創作,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
改進閱讀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大膽改革教學方法,積極探求創新教育,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