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玲羚
在實踐過程中,許多課堂都有這樣的傾向:先創設一個所謂“情境”,再釣魚式地引出問題,然后就將“情境”拋在一邊,直接去解決“問題”了?!扒榫场逼浔?“灌輸”其里,許多教師往往花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創設情境,而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由于出現了問題偏差而導致情境創設“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此,在創設情境上,我們要認真思考情境的目的,把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上升為一種理念,落實于“行動”中。那什么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在教學過程中又該怎樣去創設有效的情境呢?
有效情境創設的策略之一:關注學生已有經驗
教師應創設一種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使學生走進教材,生成自己的體驗。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內容需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不能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得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有效的情境應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經驗(包括生活經驗和學習新內容的經驗)、學生學習該內容的主要困難、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里等,如《鐘表的認識》教學片段:(略)。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也包括背景經驗,其實我們的學生來課堂學習,他們本身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一些生活經驗。上課前學生對鐘表的認識,起點都不是零。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我們應該有效的利用。因此老師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個鐘面,正是以一個趣味的活動暴露學生的經驗、運用學生的經驗、挑戰學生的經驗,以求提升學生的經驗。
有效情境創設的策略之二: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知識的關鍵處,教師如果善于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求知心理的基礎上,創設有效的探究情境,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知識的本質,這樣的情境一定是有效的。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探究情境——首先將學生分成10組,每組發給實驗材料:圓柱、圓錐和沙子?!鞍褕A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裝,直到裝滿為止,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興趣甚濃,馬上得出結論:用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滿,說明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時,教師又出示一組圓柱、圓錐,請同學們看老師操作,可結果是:用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四次才能倒滿。這時,學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說:“老師,你肯定裝得不標準?!庇谑?教師請一學生再次演示,結果還是這樣。學生感到了不可理解,接著,針對這一“矛盾”學生進行了熱烈而又深入的再探究,最后發現:圓錐體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在學生探究中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有效情境創設的策略之三:連接學生現實生活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數學課上生活情景的創設的終極目的必須是為教學數學知識服務。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讓生活情境的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才能創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有一次體育課上進行了籃球比賽,我班輸得很慘,學生情緒非常激動,恰好下節數學課又要上新的內容“分數的大小比較”,于是我提前來到教室,先與同學們一起探討本次比賽失敗的原因,然后我問:兩班投球幾次,命中幾次?命中的次數占到了投球次數的幾分之幾?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分別寫上9/20、8/17。接著告訴學生我們還可以根據命中的次數占到了投球次數的幾分之幾(即命中率)進一步探討失敗的原因,那么,命中率究竟哪班高呢?學生紛紛舉手說:比較9/20和8/17的大小就可以知道。就這樣我們進入了“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整堂課同學們的學習情緒非常高漲,想出了多種比較的方法,還找到了比賽失敗的原因。這節課不但把學生的情緒遷移到數學課的學習中來,還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有效情境創設策略之四:激發學生數學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就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情境創設中要盡可能賦予其豐富的情感因素,用數學感情去吸引學生,激起學習數學的熱情,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材中有許多知識總是一定時代、時期的生活反映,距今較為久遠,學生學習時由于對歷史缺乏一定了解,導致對學習缺乏興趣,難以生成情境。甚至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課堂教學中歷史情境的創設只有語文教學才有,其實不然。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之“圓周率”這一片段時,教師先出示課件——“圓周率與祖沖之”。學生通過課件了解到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準確到小數點后面七位。在國外直到一千年以后,十五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計算到小數點后十六位,才打破了祖沖之的記錄。教師通過創設這一歷史情境,使學生油然而生敬意,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投入到后面的學習中去,從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