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參加了幾次課堂教學比賽,我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和我一同比賽的老師都帶著大包、小包。當時我很納悶:為何要準備這么多東西。后來才知道,原來這些包里都裝著小禮品,上課時作為獎品獎勵給學生的,很實際的物質獎勵。唯物主義論認為: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有其兩面性,各有其利弊。作為課堂上的物質獎勵也不例外,它的是是非非也被辯論不息。
一、物質獎勵的“是”
新課程改革理念關于評價有這一說法:“設計評價工具,選擇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方法要多樣,除考試或測驗外,還要研究制訂便于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于引導學生、教師和學校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在教學設計上又講究創意教學,因此,課堂上贈送獎品這一現象便應允而生。作為課堂的一種評價手段,簡便易行,有利于普遍使用,也很有創意,讓觀者耳目一新,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如:在公開課上使用。一節準備充分的公開課,學生人數是固定的,需要準備的獎品也是有限的。比如小學英語課堂上,要學apple這個單詞,老師便可以用紙做許多大蘋果,涂上顏色。如果哪個學生回答得快,就把這個蘋果獎勵給誰。哪個學生發音準確,就給他貼上大蘋果。課堂上,肯定有很多同學爭先恐后,氣氛熱烈,師生互動熱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完全體現出來了。
二、物質獎勵的“非”
誠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上好一節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上學到了哪些知識,受到什么啟發,獲得哪些發展,而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需要,不僅僅是為了學生表面上的興高采烈、其樂融融。調動積極性不是教學目的,調動積極性只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的手段。
據我多次觀察,課堂上采用給表現好的同學發獎品,其實很多時候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許多得了小禮品的學生都忙于“欣賞”自己的戰利品,從而影響他們后面的學習。許多同學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為了獲得禮品上,我們現在普遍實行的是大班額授課,“禮品”不可能大面積發放,當一些學生無望爭得禮品時,往往讓他們更加“泄氣”。
大搞物質刺激將導致學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緒浮躁,對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影響極大。試想:我們的孩子每做一件事都要獲得相應的物質報酬,那么他們都會沉浸在這些利益帶來的“滿足”中。久而久之,他們會為了爭奪名利而勾心斗角,變得無利不為。那我們將來的社會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三、“是”與“非”該何去何從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激勵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它應該服務于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以簡單、有效為原則。結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我認為在課堂上,來自周圍精神上的鼓勵才是最理想的評價手段,而且同樣會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一陣熱烈的掌聲”是一種激勵,“一個拇指頭”也是一種激勵,“全班的歡呼”是一種激勵,“老師一個會心的微笑”也是一種激勵!良好的課堂激勵應該是教師自如地調動有聲語言、形體語言、情感語言,這些語言可以來自老師,也可以來自學生,當然,更多是來自老師!我們沒有必要為了讓課堂“熱鬧”而絞盡腦汁,當我們為了“激勵”而激勵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
曾經有一位老師說:“‘送鼓勵的話語是最能普遍使用的、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對于任何一個回答精彩的同學,任何一個值得鼓勵的同學,都應給予不同的話語鼓勵。”聽南京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上課時感受特別深。課堂上孫老師面向全體學生,符合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做出適合又不乏幽默的評價:對于學習基礎差的沈聰,他說:“你真聰明,因為你和別人說的不一樣!說錯了孫老師也要表揚,因為沒有你的錯誤,就沒有我們大家的正確,是你的錯誤才有我們大家的正確——失敗乃成功之母嘛。”面對好不容易才回答到要點的學生,他更是激動萬分,扳過孩子的腦袋:“讓老師看看你的腦袋,表面看你的腦袋和大家一樣,可里面卻不一樣,聰明啊!”……
四、留下的思考
這種有效的評價手段對教師也是一個挑戰。課堂上教師鼓勵的話語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趣味性,不能千篇一律,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針對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程度不一樣以及學生的能力也不相同,教師應該如何使用鼓勵語言是一個難度系數很大的技巧,這些技巧都是值得我們教師深思和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