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白娣
科普類的說明文是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這一類課文,在讓學生感受自然神奇、培養熱愛科學的興趣、樹立探索科學志向等方面,常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如何挖掘科普類說明文的語文教學價值,當是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給予足夠關注的重中之重。那么,憑借此類課文,我們在教學時可以訓練學生哪些語文能力呢?下面以我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情境再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和藝術魅力,而運用多媒體軟件進行教學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課文時,通過談話先讓學生弄明白“孿生兄弟”的含義,接著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直接展示地球與火星的真實圖像,讓學生對地球與火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隨后提問:課文為什么把火星與地球稱為“孿生兄弟”?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點燃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強烈愿望。有了這一直觀的演示,對于小學生來說,那原本高深莫測的有關火星的知識,就顯得生動形象多了,從而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二、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夯實朗讀訓練
“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培養語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曾就語文課堂的語文味說道,語文味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動情誦讀,靜心默讀”。新課標中,閱讀教學的第一任務也是讀。但現在在科普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對說明方法的理解,科學知識的滲透,課堂缺乏飽含激情的誦讀。
雖然科普說明文的文體簡潔通俗,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怕敘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應力求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
例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時,為了讓學生感受火星和地球的密切關系,教師借助各種形式的讀來進行突破。首先,教師讓學生通過默讀,找出二者關系密切的幾個方面;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把它們的密切關系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后,教師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比較讀和引讀。
三、訓練學生抓住要點、概括內容的能力
說明文一般都綱舉目張,條理清晰。《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圍繞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來安排材料,開頭通過比較,開宗明義地提出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接著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兄弟倆水的來源,二是火星上水沒能留住的原因。概括是閱讀的一種基本能力,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說明文行文表達上的這一顯著特點,來訓練學生概括文意的能力。
四、訓練學生品析詞語、理解語言的能力——品味語言精妙
說明文的語言往往都簡潔、準確,是訓練學生理解、品析詞語的好例子。《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中,多處用到了“可能”“也許”表示推測的詞語。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刪詞比較的形式,來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小學階段的說明文因為閱讀對象的特殊性,語言表達又大都表現出生動有趣的一面。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家常便飯”“集體大逃亡”“裹挾”等詞就需要引起關注,借此來訓練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五、訓練學生關注形式、運用語言的能力——注重語言遷移
說明文因其體裁特點,所以了解其說明事物的方法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像《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通篇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在火星與地球的比較中,讓學生逐步建構、明晰“孿生兄弟”這一概念。注意到課文表達形式上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就可從火星、地球兩個角度,圍繞說明的要點,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并體會這樣說明的好處。另外,為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課文較多采用了擬人化的寫法,可以讓學生找出這樣的句子,通過朗讀、比較等形式來體會擬人手法運用的表達效果。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這里的“舉一反三”就是指知識的遷移。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也曾說:“語文的本體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
那么,學生在學習說明文時,要掌握的就是其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和嚴謹的表達方式,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例如,教學完《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語言介紹火星,或讓學生扮演某火星來進行自述。這樣,學生在介紹時,就會把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真正做到語言的內化。
總而言之,說明文的魅力是獨特的,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因此,只要我們以“語文”的方式挖掘科普說明文中的語文因素,科普說明文定能煥發出它的美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