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萬
一、變模糊評價為準確評價
例1:有位教師上《四季》一課,學生讀完課文后,教師問學生:“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喜歡夏天,因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師聽了以后滿意地說:“你真聰明,還會游泳呢!”這個學生的聰明之處到底在哪兒?會游泳就是聰明嗎?
[反思]從以上這個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的評價缺乏針對性、準確性,就像一頂高帽子,戴在誰的頭上都行。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常常出現這種情況,一味地夸獎學生真棒、真聰明,可學生到底聰明在哪兒?教師不明白,學生也不明白。其實,教師應及時指出:“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不但說出了自己喜歡的季節,還告訴了大家你喜歡的原因,讓我們聽得更明白了?!边@樣的評價才真正著眼于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暗示、點撥,引領學生學習。
二、變廉價表揚為誠懇獎勵
例2:一位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后,教師請學生評價:“你們說說,他的回答好嗎?”學生說:“好”。教師引導:“好在哪里?”學生說:“聲音清楚響亮,態度大方。”教師說:“你的評價很正確,(轉向全體學生)請大家表揚他?!睂W生:“嘿嘿嘿!啪啪啪(擊掌聲)!你真棒!”
[反思]本案例突出的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評價,這種評價,在低年級課堂經常看到。起初學生還感覺到新鮮,久了就感到乏味,甚至產生反感。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表揚,并且流于形式,這帶給學生們的是什么?事實上,對學生而言,流于形式的表揚不僅不能真正激發其探索欲,反而會導致他們形成淺嘗輒止和隨便應付的學習態度。不如針對實際情況恰當進行鼓勵。有時候一句真誠鼓勵的話語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動力。
三、變功利性評價為精神鼓勵
例3:有位教師上《會搖尾巴的狼》第二課時,上課時先復習生字,拿出生字卡片讓學生用開火車的形式認讀,學生認對一個,教師就表揚:“你真聰明!”“你真能干!”同時還獎給學生一枝鉛筆或一個本子。課堂上掌聲不斷,結果,還未進入新課,一把鉛筆和一疊本子已發放完畢,教師只好對學生說:“對不起,老師的禮物準備少了,下一節課再給你們補上。”后面的學習活動,學生就不那么積極參與了。
[反思]激勵性評價是調節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小紅花、紅五星、小紅旗等來開展一些競賽活動,這的確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從長遠來看,卻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持續發展。學生會把“學習”這一目標置于腦后不顧,只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于把獎品當成學習目標,轉移學習興趣,久而久之,產生一種功利心理。更糟糕的是,時間長了學生對小紅花、紅五星之類的東西熟視無睹,失去了興趣,時時盼望著有更新鮮的獎品來刺激他們。我想,這一結果顯然與教師的初衷是相差甚遠的。
四、變及時性評價為延時性評價
例4:有位教師上古詩《惠崇<春江晚景>》一詩最后一句時,要求學生自由讀“正是河豚欲上時”,講講要上來的河豚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聯系全詩思考。一個學生舉手回答:“河豚知道春江水暖、蔞蒿到處都是、蘆芽也長出來了,河豚想趕回春江產卵?!苯處熐椴蛔越乇頁P道:“啊!非常正確。你真是太聰明了,居然和老師想的一模一樣。其他同學呢?”本以為經自己這么一鼓勵,肯定會有更多的同學舉手發言,哪知道才舉起的那無數小手都“刷刷”地不見了……
[反思]課堂上,教師對一個可能有多個答案的問題給予終結性的評價,有誰還會花時間與精力去思考一個已有“非常正確”答案的問題呢?教師應把及時性評價改為延時性評價:“這是你的答案,不錯。讓我們一起再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边@時的學生處于繼續思考的狀態,不要對學生的發言很快下結論,教師要靈活地進行引導、點撥,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互啟發,使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五、變專制性評價為機智性評價
例5:有位教師上古詩《絕句》時,引導學生:“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么想呢?”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我才不當詩人,當詩人太苦太累了!”這時,教師把臉一沉,冷冷地說道:“當詩人,哪點不好?不要亂說?!?/p>
[反思]課堂上常常會遇到類似現象,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要求相差太遠,甚至南轅北轍。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要根據學情進行引導。當學生突然冒出一句:“我才不當詩人,當詩人太苦太累了!”時,教師應迅速做出反應可以微笑著說:“同學們,當詩人真的就那么不好嗎?”稍稍停頓繼續引導:“這個問題我們暫時不去議論它,我相信等學完這首古詩,大家一定會得出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弊詈蠼處熞龑W生品讀詩句,巧妙地抓住這個問題說明創作的艱辛與愉快,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學認識活動上來。待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陶醉于詩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時,原來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