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琦
一、創設可探究的情景,形成探究目標
1.利用已有經驗,引起認知沖突,提出問題。兒童在感悟語言文字時,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經有大量的經驗,教師要利用他們原有的經驗,創設情景,激發心理矛盾,提出問題。如蘇教版第五冊《雨后》,教師可以出示這樣的情景:同學們,平常在下雨天摔了跤,感覺怎樣?(肯定是很痛),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中的兄妹倆他們摔了跤,反而很高興,甚至想多摔一跤,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學生一聽,個個一籌莫展,與他原有的經驗產生了矛盾,引起了沖突,個個拿起書本,想探個為什么,你看,這種情景就把學生卷入到了讀書活動之中。
2.列舉有待解釋的事例,提出問題。兒童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任何事都要探個明白,老師若出示有待解釋的問題,則更具有挑戰性,激發求知欲。
3.故事游戲引出問題。如教學《三袋麥子》可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講述土地爺爺給三個伙伴一袋麥子的故事,他們不同的表現,可愛的樣子深得同學們的喜愛,但一年以后,這三個伙伴是如何處理這袋麥子的呢?講到這里,教師適可而止,引導學生先進行猜想,然后啟發他們通過讀書去解決。
二、由扶到放,感悟語文探究活動的方法
學生樂于探究,有探究的問題,但并非會主動探究,若不加以引導,則是放任自流,所以為大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必須要引導他們在探究過程中自己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
1.利用“探究指南”,進行探究。這里的“探究指南”是指學生建構意義時的提示性的卡片,心理學上把這種材料稱為“先行組織者”,讓學生根據指南上的提示主動探究,收集處理信息。
2.展示生活材料,暗示學法。兒童在科學探究時需要有結構的材料,同樣在語文探究時也需要感悟語言的材料,這種材料是兒童常見的能暗示他們做出某種行為反應的,如兒童寫一篇關于介紹自己文具的習作時,可讓他們先把自己喜愛的文具帶來,自己的東西最熟悉不過,各部分的結構是清清楚楚,教師指導習作時,就可大膽放手,事半功倍。
3.小組討論,形成學法。兒童在探究時,利用集體的智慧來開展創造性的活動是最好不過了。每個人探究的方法不同,但合作起來通過討論就能形成好的方法和經驗。如教學《東方之珠》讓學生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展示香港的美?”有的說用畫畫,有的說用朗讀讀出來,還有的要當導游介紹香港,你看,經集體的討論,優化了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集體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整合探究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探究式學習主要的特點就是通過小組來解決問題,但是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缺乏科學性,探究活動流于形式。我們必須整合學生探究學習的方式,以利于他們主動探究。
1.獨立探究,張揚個性。通常個性是有思維的,在小組合作之前,每個同學都閃耀著不同的思維火花,這時,就要尊重學生,讓他們自己根據經驗進行預測、猜想,進行探究,尋找到適合自己獲取新知的途徑,然后把探究的結果帶到課堂上來,大家交流、整理,重新建構,如同學們選擇用朗讀的方式感受西湖的美時,其中的朗讀方式也不同,有的人站起來讀,有的人大聲讀,還有的默讀、邊讀邊畫,讀完后再交流,這樣雖是小組合作,卻蘊含了個性的思維和個性的張揚,既尊重了學生,又拓寬了學習的渠道。
2.合作探究,形成智慧。(1)靈活分組,合理調整。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愿搭配同學,組織好學習小組,在小組學習中注重發揮互幫互助的精神,以朗讀、討論、表演、交流等形式優化學習氛圍。(2)目標分層,注重差異。我還針對小組合作的內部差異,設計不同的目標,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同步發展,“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3)培養習慣,保證質量。葉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在小組學習中良好的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如認真傾聽,積極參與,善于賞識別人,敢于質疑和良好的組織紀律習慣。只有慢慢養成這些學習習慣,小組學習的質量才能穩步提高。
四、開放教學評價,使語文探究活動得到延伸
如果說小組合作學習是探究學習的前提,那么科學評價更是探究學習的關鍵,在這里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以自評、互評、師評為主,更注重于自評。孩子是有思想的,探究行為到哪種地步是最清楚不過了,教師要利用這種行為反應,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打分,然后再由集體討論,評出等第。
2.并非經歷探究的全過程就是高水平。探究活動有許多環節,有時只要經歷一個環節,都是有效探究。
3.善待探究過程中的失敗。探究活動有成功也有失敗之處,教師要利用學生失敗的契機,幫助他們反思形成正確的探究行為。如學生收集了大量的關于地球的資料,但沒有整理,課堂上不會組織匯報,這時教師就要讓他們對照同伴反思自己的不足,知道收集信息的同時也要整理信息。
探究是親身經歷,更是內心世界的體驗,它通過兒童的手、口、腦來發展語言思維,體現語言文字的美,教師要堅持長期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落到實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