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姝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動手操作建立表象,探究和把握公式來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方面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數學操作活動中學會了數學,另一方面,通過數學操作活動,使其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心理,有意識地設置動手操作的情境,把課本中現成的知識轉變為學生動手操作、探索的對象。同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材料,設置“動”景,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比較、交流、評價等操作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營造氛圍,提供操作環境
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和思想負擔的情境下,大腦皮層最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操作能力最強。這樣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變,由權威的演示者變成與學生共同操作、解決問題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真誠地尊重、關心、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其次在教學操作中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操作活動的方案,使學生形成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第三是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有效地給予幫助和引導,使其樹立起參與操作活動的自信心。
二、動手操作,形成操作技能
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當前,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迫切需要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新型人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學具操作、電化教學等手段,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盡量讓學生不僅用眼看,還要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同時,動手操作也符合學生由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思維發展規律。
三、組織活動,提高操作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組織學生參加數學活動,可以獲得直接經驗,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數學活動的形式很多,如數學興趣小組活動、數學講座、課外閱讀、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會、課外測量、課外制作、解決實際問題、數學競賽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組織,學生自愿參加。
比如我們有意識地組織了這樣一個數學課外活動。星期天,我們班60名同學到公園去春游。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同學們興致很高,一致要求去劃船。公園內有兩種游船,大船每條乘9人,小船每條乘4人。大船一條每小時租金20元,小船一條每小時租金9元。這時我就問學生:“同學們,我們準備劃1小時的船,有幾種租船的方案?哪一種方案租金便宜呢?”問題一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大船乘的人多,全租大船便宜”;有的說:“小船租金少,全租小船便宜”;也有的說:“租一些大船,再租一些小船便宜。”到底哪種方案租金便宜呢?我們不妨在地上算一算,然后議一議、想一想,沒多長時間結論出來了。方案一是全租大船需要7條,租金140元;方案二是全租小船,需要15條,租金135元;方案三是租一些大船,再租一些小船,有多種方案。但其中租4條大船,6條小船最合算,共用134元。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積極性高,興趣濃,有意無意地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及時評價,形成操作意識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活動成功的,教師就應該及時地給予評價,使他們產生一種成功的情緒體驗。如學生參與操作活動獲得成功時,教師應說“你真不錯”“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等激勵性的話語,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鼓勵是對學生操作意識的一種激勵,它會對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一種震撼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要以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為目標,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把握住課堂教學這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不斷更新觀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操作,組織教學活動,提供參與機會,我們只要持之以恒,就能達到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