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谶@一數學觀點,同時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培養興趣,激發自主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主動學習的開端,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直接動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睂W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求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通過設置各種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如,在教學“長度單位”這一課時,一開始我就向學生拋出了一個疑問:有四位小朋友為自己的身高爭論不休,小強1米27厘米,小玲12分米5厘米,小剛126厘米5毫米,小芳1256毫米,他們都說自己最高,那到底誰高?你能作出公正的判斷,幫助他們解決這一難題嗎?學生頓時興趣盎然,進行熱烈的討論,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營造氛圍,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
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才能積極思維,呈現樂觀向上的心態和愉快的求知狀態,因此,教學中,我們要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不居高臨下,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努力創造一種生動活潑、寬松自由、民主和諧、相互依賴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尊重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著自主意識的主動活動的人;要欣賞學生,對學生抱有期望的態度,相信學生一定能行;要信任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足夠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允許其他學生對他的發言進行評判與適當的補充,發言的學生亦可對其他同學的不同看法進行辯解。學生在這樣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暢所欲言,參與學習的熱情大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創造條件,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欲望、熱情,還需要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等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地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主動探索,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如,在教學《容積單位》一課時,我事先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帶500毫升刻度的燒杯、能裝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個盛清水的臉盆,然后提出“人人動手通過實驗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系”的要求。實驗開始后,每個學生都積極想辦法,緊張地“動”了起來,交流反饋時他們都爭著匯報自己的發現:我們將1升滿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結論;我們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兩次正好裝滿,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充滿著自豪與快樂,他們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享受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四、開拓思維,讓學生在發展中自主學習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懷疑,發現問題,勇于探果索因,追根問底,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我們在教學時應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留下空間,滿腔熱情地促使學生發問,尊重學生的任何發現,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時,要及時組織學生一起分析討論。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