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慧
綠色代表著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應該是自然的,純天然的。那么,綠色課堂也應當是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彰顯學生個性的課堂。新課程下嘗試讓課堂充滿學生智慧的聲音,把舞臺還給學生,讓課堂生機盎然,充滿濃濃的綠意,才能使一個個豐富多彩的鮮活的生命,展示著大自然蓬勃綠色的生機!
一、教學目標——求真務實,關注發展主體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是引領學生發展的“基準點”,它對課堂教學起著統率和整合的作用。課堂教學是一個常數,目標多了勢必會浮光掠影,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比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
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在目標的設計上應該求真務實,做到“削盡冗繁留清瘦”,體現其“綠色”、其本真,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最遠的終點。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林沖棒打洪教頭》第一課時中的教學目標只是“把課文讀通,然后用兩個字概括課文每一段的內容”。簡簡單單的教學目標在老師的“扶——半扶——放”的教學設計下,實實在在地讓每位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收獲。其次,教師要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變化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教學目標不是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描述,而是對學生學習能夠達到的學習狀態的描述。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上,應該用“感受”“體驗”“學習”“認識”等,從而體現學生行為的主體性。
二、教學手段——簡單樸實,充滿自然之氣
老子曾說:真水無香,意思是說,真正的水是沒有香味的,這就是一種自然的美。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追求這種自然和諧的、不加雕飾的美。平平淡淡才是真,用心跟文本作平等的對話,用情與學生作真誠的交流,讓課堂上多一些自然的流露,少一點刻意的安排,多一些自然的表達,少一些刻意的做作。
說到教學手段,就不得不提到時下最“流行”的多媒體手段。多媒體課件融文字、圖像、動畫、音像于一體,能夠給學生以聲情并茂的多種感官的刺激,能把抽象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事物變得具體形象,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學習。
因此,不少老師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多媒體課件,于是,上課成了圖片、音樂的展示,而老師則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播放者,對文本的學習卻只是匆匆地組織學生走過場,忽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必要手段;它是為教學服務的,而不是讓教學為其服務;它應該是為課堂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
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手段時應盡量簡化頭緒做到“天然去雕飾”,給學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時間,從而提升師生對話的質量,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獲。
三、教學過程——自然生成,蘊含生命活力
新課程改革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自然氣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廣泛的可能性。課堂上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活”起來了,想說也愛說,課堂顯得生機盎然。
但與此同時,面對這一個個“活”起來的課堂,一些教師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與顧慮: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的主動性被激發起來了,教學進度完不成怎么辦?面對生成的各種意見和問題,教師怎么辦?對此,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的信息的重組者。
教學中如果教師更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在變動不已的課堂中發現、判斷、整合信息,并自覺地尊重、理解、接納和充分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就必然能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促進高質量的課堂的動態自然生成。
四、教學反饋——彰顯個性,體現盎然之意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作業是在一種高度的程式化下進行的,題型單一,答案僵化。語文作業的設計需要走出學科封閉的狹隘小圈子,需要充分挖掘課本資源,挖掘課程資源。在大語文觀的理念下,應嘗試著將語文作業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設計出能展示其個性特長的作業。
個性化的作業,既基于學生的文本學習,又不完全拘泥于文本的學習,將誦讀、理解、寫作、書寫方面的訓練與音樂、美術、文學、書法等有機結合起來,給了學生展示個性、發展特長的廣闊空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致,從而實現對課內學習的鞏固、延伸和拓展。另外在作業批改上,也要靈活多變,也可以在作業后的批注中指出小錯誤,或提醒或勉勵,讓學生獨立思維,個性化解決。
綠色的課堂是個性彰顯、靈性飛揚的課堂。在這里可以自由質疑、自由思辨,在這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說我瀟灑,我說你漂亮”,即使是錯誤也是那么美麗。這樣的課堂里,到處呈現的是“小手高舉”“小臉漲紅”“小嘴常開”這樣熱烈的場景,任憑思想自由飄飛,任其靈性自然釋放。因此,我們呼喚綠色課堂,“綠色課堂”讓孩子們“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