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平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那些語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是挖之不盡的美的寶藏。我在教學中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那么,在教學古詩時,我們應該怎樣進行審美教學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讀一讀,品味古詩的韻律美
古詩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古詩教學中,采取大聲朗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吟誦中體味,更能品味詩的韻律美。教學《絕句》時,老師提煉講解內容,簡化教學頭緒,控制教師在課內的活動總量,在老師的指導、點撥下,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導學生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同時讓學生在讀詩的同時,品味詩的韻律美。再如教學高鼎的《村居》時,可指導學生多讀,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優美景色。通過多讀感受詩的藝術感染力,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同時感悟詩的和諧韻律,積累消化,成為隨時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二、畫一畫,再現古詩的色彩美
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就不乏“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又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充滿了無限生機。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色彩美。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短短兩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了一幅瑰麗的圖景。教學時,我運用畫簡筆畫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有畫的形象美,想象詩的畫面。小學生是憑借形象而引發想象的,讓學生通過視覺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悅,進而欣賞畫面美。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讓學生根據詩的意境,通過想象繪成彩色圖畫。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增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們對色彩的喜愛。
三、悟一悟,領會古詩的意境美
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教學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古人喜歡登高望遠是有原因的。因為時間無窮無盡,空間無邊無際,也就是充滿了時間與空間、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從有限的時空推向無限的時空,可以獲得人生的感悟。學生反復誦讀,每每讀到這里,就會隨著作者登樓的步伐,上升、望遠、再望遠,在那更廣闊的天地里,視野更開闊,心胸更開闊了,精神境界不斷得到升華、凈化。又如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學生對“朝辭白帝彩云間”中“彩云間”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便組織語言,利用兒童的聯想、想象,啟發學生領悟美的意境,把他們帶入美的境界。我對同學們說:“早晨,紅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射出萬道金光,照在山頂的云朵上,云變成了金色、紅色、橘黃色、紫色……環繞山頂,環繞著山頂上的白帝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老師的語言描繪,以及帶著與作者產生共鳴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把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
四、議一議,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哲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首古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又如蘇軾《題西林壁》是一首深蘊哲理的古詩,作者的意圖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這就要指導學生體味詩句,深刻思考,加上真摯的感情去體會,從而由詩的物象提煉和升華為一種普通的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本是千姿百態的,從不同的距離不同的角度以及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觀看廬山,其景色都會不同,不可能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姿態。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往往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受到局限,一時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真相,這是完全符合認識規律的。所謂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就是指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成嶺、成峰、或高或低、似遠、似近,則是廬山所展示出來的不同的姿態,正是這種變幻不定的千姿百態,給人以美的享受,“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換言之,“要識”廬山真面目就應走出廬山,山外觀山,從而揭示一個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學這首詩時,我對詩的深層底蘊進行了挖掘,引導學生再造想象,去領略詩中的真意,從而理解古詩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品味古詩的韻律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