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芳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的學科。《語文課程標準》在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實施策略上有那些變化呢?一、教師角色的轉變。二、教學方式的轉變。三、課程觀念的轉變。四、評價觀念的變化。
關鍵詞:新的理念 教學策略 教誨資源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的學科。語文課程內容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語文課程標準》從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目標以及課程實施建議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它不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是語文教學適應時代發展和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結合實際,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角色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過程意義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現代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呢?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平等對話、雙向交往、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以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為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多年來,我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師還沒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種主宰式的教學痕跡依然存在。教學要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教師就必須徹底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放下“架子”,放棄權威,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生活的獨特體驗。
三、課程觀念的轉變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此次課改的重點之一。過去我們對語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視了人文性這一特點。語文是母語的教學,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無處沒有語文的存在,一個人不是等學了語文才會用語文,從社會的環境之中對語文早已有了沉淀和積累,所以語文有其特殊性,語文是一個大課程。強調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從語文自身的特點來考慮的。
四、評價觀念的變化
以往對語文課程的評價偏重于語文知識、能力的評價,相對忽視了歷程與要領、情緒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這和曩昔對語文學科性的相識是有關的,曩昔對語文太甚夸大了工具性和思想性,而對人文性珍視不夠。《課標》指出:語文是重要的外交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總之,要創造性的進行教學,將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誨形成一個團體,使其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誨資源。在自然、社會遼闊的天地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快樂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