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娥
摘 要: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把學生看作主體,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大膽質疑,勇于思辨,課上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獨創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 質疑 個性釋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的過程是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充滿了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的過程。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看作主體,讓學生做一個充滿熱情、獨立的、反思的閱讀者。
一、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我們應該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顯示能夠自主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參與選擇,自我表現,主動發展,為學生思考、發現、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如:我讓他們自主選擇內容,選擇學法,選擇理解,選擇練習,選擇伙伴,鼓勵他們運用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閱讀文本,以不斷優化學法,提高效率,同時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充分體現學生閱讀的主體性。
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質疑、思辯,應對學生的發現、發問、見解予以重視。這樣,一篇好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自己提出問題來自己解答,培養學生的自學揣摩、質疑問難的能力。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我問:“讀完課題同學們都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同學問:“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條件下取得成功的?”有的學生問:“諸葛亮為什么能想到這種辦法呢?”課上教師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解讀文本,自己得出問題的答案。發揮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的能力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
三、強化朗讀,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情感
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允許并鼓勵學生通過各種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文本,學生口誦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讀來傾吐自己的心聲,就會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現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脫脫地表達出來。這時,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如:“我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就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 一位細致、敏感的游客,同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優美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學生帶著情、帶著景來朗讀課文,這樣的朗讀才能更到位,感悟才能更透徹。”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問難,使他們的個性地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