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前利
摘 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要突出學生的主動性,要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大膽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實踐,讓他們在充裕的時間和空間中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
關鍵詞:自主 發展 教學相長 平等互助 合作交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新課程實施中,如何看待學生?學生應享有哪些權利?是每一位課程改革實施者直接面對的問題。因此,教師應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和行為,走出封閉、狹隘和壟斷的“教道尊嚴”的陰影,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職能。
一、創設平等互助的教學環境
1.轉變認識
在知識的儲藏量面前,教師和學生很難有平等的地位。這必然形成這樣的局面: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是知識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師控制和操縱學生的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單向的、無平等互助可言。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而人的精神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交往中才能產生和發展。”基于這一論斷,現代教學交往論認為:“教師和學生在知識面前是不平等的,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人生中一段主要的生命活動,是師生間的特殊交往活動。”據此提出“教學即交往的教學本質觀。我們認為要實現教學情景的平等互助,首先必須重新認識教學的本質,才能真正的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師生共榮的理想目標。”
2.教學相長
自古以來,學生向教師學習天經地義,而教師向學生學習,則常常是一種口號。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期變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達到教育者預期的活動。這樣的觀念,與時代的發展實在相去甚遠。課堂教學本質上應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學相長應作為永恒的主題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
二、重塑師生在課堂中的形象
1.讓學生在課堂中多一些自由
學生是身心自由的個體,也是學習的主人,每一個學生應享有身心自由的權利。教師時常將其意念強加給學生,以證明自己能控制班級,從而從學生那里得到優越感和權利感。這種專制式管理方式追求的是課堂的“安靜”造成一種“防衛型”的氣氛,學生對老師抱有恐懼心理,教師對學生持有不信任態度,在這種氣氛中,班集體處于不安狀態,擔心遭到攻擊。這樣,不但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精神,而且培養的或是反抗者,或是順從者,或是“兩面人”。
2.讓學生在課堂中多一些自主
實際上,任何知識的接受都需要學生主體的加工,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有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有著自己的成長背景,教師不應從外部強制的灌輸知識,讓學生原封不動“克隆”出這些知識。作為一線教學實踐者的教師,應當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學生擁有學習的權利,就應享有相應的自主建構的權利,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改變“指令式”的教學方式,倡導“對話式”教學。何為對話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對話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形態、一種新的教學理想,它是民主、平等的教學,是溝通、合作的教學,是互動的、交往的教學,是創造的,生成的教學,是以人為本的教學。可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合作者。
3.讓學生在課堂中多一些發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發展是每個學生的權利。而長期以來,教育評價就像是“篩子”,是一種評定、選拔的工具,只是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選出最好,淘汰較差,教師總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證明學生的“成績”或“差錯”,給學生標號、排隊。
(1)強調發展性,著重于學習個體的動態發展全程。教師即不忽視學生在知識、技能、智慧和品德等方面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來的超越性眼光去開發其成長的潛力和可能爭取的新發展。(2)強調多元性。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都必須具有多樣性,教育評價主體、評價的指標也應多元化。(3)強調情感性。教師的評價應源于對學生真誠的愛,以心靈擁抱心靈,以激情點燃激情,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學生身上瞬間即逝的“閃光點”,寄以鼓勵期待的語言,予以肯定和表揚。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讓他們在充裕的時間和空間中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