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最近,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試驗。請問核試驗共有哪幾種類型,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和意義?
北京讀者 鄭 群
核試驗是指為了軍事研究和科學研究目的在預定條件下進行的核爆炸裝置或核武器爆炸試驗。根據核試驗產生的放射物質和地點的不同,可以分為大氣層核試驗、水下核試驗和地下核試驗。
大氣層核試驗是指爆心在大氣層或以上空域進行的核試驗。通常是用飛機或氣球將核裝置帶到空中,或把它放在高塔與島嶼上進行爆炸。偶爾也會利用火箭發射核裝置到高空進行引爆試驗。這種試驗優點是便于實施,能觀測研究爆炸景象并及時回收核爆炸產物及測量記錄儀器;不足之處是難以近距離進行射線物理測量,不利于保守武器設計的秘密;由于核爆炸過于貼近地面,很容易將地面上的大量灰塵和碎片卷入到蘑菇云中形成核放射物質。高空核爆炸時產生的電磁脈沖和帶電粒子遍布大氣層經常引起極光現象。
水下核試驗是指用靶船、魚雷或深水炸彈將核裝置送至水下預定深度爆炸的核試驗。目的是研究核爆炸對艦艇、海港、大型水利設施等造成的破壞效果,或評估新型海基核武器(比如核魚雷或深水核炸彈)的性能等。水下核試驗會毀壞海床結構,而且因為過于接近地表,其產生的大量放射性水,會對附近的船只或設施造成污染。
地下核試驗是指爆心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試驗。上冷戰期間,美蘇雙方主要采用地下核試驗方式進行核武器研究。這種核試驗有利于物理診斷,可模擬某些高空環境研究爆炸效應,有利于核試驗中的安全和保密,試驗場規模較小,便于組織實施。不足之處是地下核試驗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碎片,并會產生一定的地震活動,導致試驗地點地形下降。朝鮮日前進行的核試驗就屬于地下核試驗。
此外,核試驗還有多種目的,如鑒定核爆炸裝置的威力及其他性能,驗證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是否合理,為改進核武器設計或定型生產提供依據;在核爆炸環境下研究核爆炸現象學和各種殺傷破壞因素的變化規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總之,核試驗是一項規模很大、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協同配合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試驗。▲ (金 鑫)
環球時報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