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軍
日本幾乎把任何事物都數據化和精確化了。
在日本無論你坐哪趟車(新干線電氣火車或地鐵),站臺上都標明了每節車廂的車門位置。你只要站在標出的與車門同寬的兩道線內,等車停穩了,門不左不右會正好在你面前打開。所以,如果有后來者想居上槍座的話,他一定只能站在線外等,那離車門反倒遠了呢。
據說要將每輛車都??康阶∈切枰喈敻叩募夹g的。不同的車有不同的脾氣,而且還與每次剎車時所載隸客的數量、體重有關??傊?。司機要通過相當難度的考試才能取得駕駛證。也曾聽說過有新司機停車超前2米左右的,他便通過廣播讓乘客稍等片刻,將車倒后2米,到往后才開門,因為這是公司的規定。
在日本每個巴士站都標有巴士時刻表。除非暴雨洪水大雪等異常天氣,很少有不準時到站的巴士。那時刻表可不是隨便貼著供玩的,早上上班的時間大家都爭分奪秒,因而它必須得把堵車及等紅燈的時間都計算在內才行。
同樣的方法運用到工廠里,就是生產工序的定量化。每個生產工序的時間加上傳送帶的運轉時間就是生產成品所需的時間。各個工序縮短時間便能超產,反之就完成不?定額——工廠子就制定好了各個工序的所需標準時間了。
在超市的服裝專賣店打工,剛開始很奇怪為什么正式店員都一定要大學或碩士畢業,又不是石油期貨股票之類的大買賣,賣魚賣肉賣菜賣衣服難道很難嗎?上了幾天班才知道那些圖表、各類數據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懂的。每天需要統計出前一天店里的總收入,寫出各類衣物出售額的報表;還要算出與上一年同周同日之比,再用計算機畫出曲線圖,看哪個部門需要怎樣努力。統計、畫表、進行圖表分析、想出耐策,這簡直就是經營學本身了。
更絕的是每周總公司都會發來由專家制定的店內標準展示圖表。外套、毛衣、襯衣、T恤,牛仔褲、喇叭褲、直筒褲,店里的任何一個品牌樣式,顏色、尺寸的衣服都能在這個圖表上找到它的定位。店目只需按標準圖來進行展示。店內的商品就會井井有條了。你是色盲也好,色弱也好,或你對表達顏色沒有自信也好,不用擔心,在這里那些顏色只不過是一些數字而已,比如白色是01號,黑色是10號。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不說數字代號,誰又能分得清茶色和咖啡色呢?
在日本你買一個電飯鍋就會帶有一個所有電飯鍋能用的量米杯。量一杯米,洗好后放進鍋里,按照鍋內的刻度。把水放到刻度那里就好了。
當然,有時也會發現一些令人頗為費解的數據。比如有些電臺的天氣預報在報完降水概率,濕度之后,會發布當天的洗衣指數說:今天的洗衣指數是60%。當然他們的服務精神可嘉,但是不免讓人懷疑其科學性。那個指數到底是依據什么計算出來的呢?10%的洗衣指數和20%的洗衣指數有什么區別呢?究竟洗衣指數達到多少個百分點才可以洗衣服、才可以晾出去呢?
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買水果的時候。2000年開始,超市的水果攤突然流行樹起一塊糖度指數牌來,糖度為9度時,說明味道一般;10~11度算有一點點甜:至13度時已經很甜了;14度、5度幾乎見不到。當然常常出現9±0.5度的牌子;而且指數也從來不會低于9度。
這個指數是由儀器測定出的還是靠人的舌頭感覺到的呢?
不管怎樣,水果邯的經理說:它給顧客提供了一個挑選商品時的大致的方向,而且,自從標明了糖度指數之后,顧客們試吃的水果數大大地減少了。
摘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