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當今中國最能體現公平的制度之一,也具有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重要作用。對高考制度的改革因此必須量力而行,謹慎推進。中國高考之所以會引起全球媒體的熱議,之所以年年都會成為中國社會的熱點話題,關鍵就在于它的公平性。
高考是從底層向上層流動的唯一相對公平的渠道,也是當前中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唯一能真正公平競爭的大舞臺。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每年都通過高考的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一“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制度的高度公平性,是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在美國,貧窮階層的孩子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很容易進入最優秀的高校。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曾統計,美國最好的146所大學里,就讀的大學生有75%來自占1/4的上層社會,而只有3%來自占1/4的下層社會。對此,耶魯大學校長萊文也承認,美國學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收入。
上千萬考生通過嚴格的考試,一部分人經擇優錄取后進入高等院校的大門,體現了這一制度的高度公平的特性,也展示了中國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體系的高效和透明。
在兩天的時間里,組織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做同樣的一件事,并且根據嚴格的標準來評判優劣,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看來,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正是這種高效、透明和公平性,使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中國的高考及其與之相聯系的基礎教育制度,選拔出了優秀的人才,也培養了全世界最優秀、最吃苦耐勞、最扎實好學的學生。
改革開放30年來,成千上萬的中國學子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貢獻。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現有的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在目前中國的社會形勢下,首先要做的還是要盡力維護它的公平性,要防止這一制度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要嚴格杜絕像利用職權冒名頂替那樣的事件。
高考制度當然需要變革。但必須考慮到,一種教育體制的形成有著深厚的社會、歷史、傳統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又與社會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陳志武教授所說,高考制度之所以難以改變,根本還在于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度不高、公辦大學受監督程度不夠所決定的。
改革高考制度既需要考慮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氛圍,更要能夠保持其原有的最能夠得到社會認同的基本特質。
因此,高考制度改革成功的標準是它能否更有利于維護這一制度所具有的公平性,而不是相反。▲
環球時報20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