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紅
摘要:從和諧的來源分析基督教和諧觀的本體論背景,從和諧的破壞分析其人性論背景,從和諧的重建分析其價值論背景。以哲學的角度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和諧思想。
關鍵詞:和諧;基督教;上帝;人;罪;愛
中圖分類號:B97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089—02
基督教的和諧觀,展示了基督教文化和諧的方方面面,其視角極為獨特,視閾極為寬闊。折射出宗教、哲學、道德、政治法律、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內涵,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分析基督教和諧觀的背景,有助于我們從更深入的認識基督教的和諧思想,從中吸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利資源。
一、和諧的來源——本體論背景
探尋世界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是人尋求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人與世界的關系成為人類理性關注的最深層的焦點,在各個宗教派別中,基督教在闡明世界本源和對人類未來預言的同時,其世界本體論具體而直接地與人現實生活相聯系,從而吸引眾多的人歸信,并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基督教的世界觀中,人與世界的關系基于人與上帝(神)的關系。上帝是創造者,自然界、人、社會、超越于人的理性和時空的靈界等都是被造物,其上的規律、法則莫不體現著神的道,神是一切的本源。
《圣經》“創世記”記載:世界之初是上帝完美和諧的創造。首先,上帝創造自然萬物,“萬物各從其類”,有著完美而和諧的秩序([1]創世記1章)。其次,上帝用塵土造人,人與神最初也是完美和諧的關系,是父與子的愛的關系,是供應者和被供應者的、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再次,人與自然有著完美和諧的關系。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里享受著天父應有盡有的供應:舒適宜人的氣候,悅人眼目的樹木及各種可食果子,還有河流、金子、珍珠、瑪瑙等物;最后,人與人的完美和諧關系,神為男人造了女人,并為人設立婚姻。“‘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了一個女人,領到那人跟前。…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夫妻關系極其美好“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并不羞愧”([2]創世記2章)。“ 赤身裸體”表明當時的氣候適宜于人赤身裸體,“不羞愧”說明二人的身、心、靈完美合一,毫無間隙。
伊甸園的美景展示了世界之初和諧的完美畫面。是“天人合一”的最初體現,伊甸園中上帝與人、丈夫和妻子、人與自然萬物的秩序是和諧與美滿的。
二、和諧的破壞—人性論背景
伊甸園的和諧美景是有“約”在先的。既在所有可以隨意吃的果子中“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3]創世記2章)。這是上帝造人、賦予人自由意志和選擇權之后,與人所立的第一個約,既“亞當之約”。但是,夏娃就聽從了蛇的誘惑吃了禁果,亞當也吃了夏娃遞的果子。
可見,是人的違約破壞了和諧,改變了一切:先是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氣候發生了改變:“天起了涼風”;“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4]創世記3章),人與自然從此不再和諧。
更重要的是人與神之間有了間隙。當耶和華神來到伊甸園,“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里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5]創世記3章)。
婚姻和諧也遭到破壞,因他們違約吃了禁果后,眼睛就明亮了,首先看到的是自己赤身露體,又為自己在對方面前赤裸敞開感到羞恥!他們有了兩個個體的意識,不再完全合二為一。夫妻原本簡單和諧的關系從此逐漸變得復雜化。
雖然魔鬼(在伊甸園以蛇的形象出現)的引誘是人違約的根源,但是,基督教認為,始祖的罪性是和諧破壞的直接原因。夏娃所住的伊甸園應有盡有,她不滿足所擁有的,看那樹上的果子“悅人的眼目”(即對美的嗜好),“好作食物”(口腹之貪欲),“可喜愛的”(放縱己心),“使人有智慧”(想與神并齊)([6]創世記3章)。就吃了禁果,貪婪和情欲是她被引誘的破口。
男人的原罪呢?亞當接過夏娃遞的禁果吃了,說明亞當的罪是經不起女人和禁果的雙重誘惑。亞當夏娃的罪并沒有到此為止,當上帝問亞當“你做的是什么事呢?”亞當回答:“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7]創世記3章)。亞當沒有承認自己的過錯,不僅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夏娃的身上,還隱含著對神的責備;失去保護的夏娃與推卸責任的亞當之間彼此合一的婚姻關系進一步遭到了破壞。同樣,夏娃也沒有承認自己的罪,把一切過錯歸給了引誘她的蛇。男女共同的罪的本性也暴露無疑:貪婪、推卸責任、寬容自己、死不認錯。
基督教認為,始祖為罪負的代價就是今天所有男女生活的現狀。男人“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8]創世記3章);女人“必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慕戀你的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9]創世記3章)。更為嚴重的是,“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10]創世記3章)生命因“必死”而顯的暫短、易失。死亡,成為和諧破壞的終極表現!
因著罪,他們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從此“天人相隔”。基督教所講的人性之原罪,跟隨每一個男女至今,成為和諧的內在敵對力量。
三、和諧的重建——價值論背景
“和諧概念是一種肯定性的價值判斷,和諧是人的自由選擇的結果,就是說,和諧理念是建立在人的認知理性和自由意志基礎上,因為只有當人們認識到人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也只有當人們在實踐中去選擇和創造使人的發展得到肯定的一切時,和諧的理念才得以確立,和諧并不是獨立實存的,它本質上是精神性關系,它必然附著于那些有形實存的具體關系,并通過它們成為現實的存在,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表現為一種自由的秩序。”[11]基督教對于人的本質的認識決定了其和諧的價值理念。在基督教看來,由于人的罪破壞了人與“天”的和諧、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破壞了以夫妻關系為首的人與人的和諧。所以,除罪圣潔就成為重建和諧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除罪圣潔呢?基督教的價值選擇即不在于自己的道德努力與苦修,也不是靠社會環境的進步,而是靠救贖,基督教認為必須是來自超越于人的力量即上帝的救贖才能重建和諧。
救贖始于伊甸園,當亞當夏娃犯了罪,躲避神時,上帝主動尋找他們,伊甸園里神的呼喊“你在哪里?”成為千古呼喚,至今回響。當亞當夏娃用即不能御寒又不能避體的樹葉為自己編衣之時,上帝用“皮子給他們做衣服穿”([12]創世記3章),這意味著只有殺一個動物才能救助人,也預表著神的兒子耶酥降世、被殺、救贖人類。耶酥的降世、受死是上帝與人重立的新約,耶穌的寶血能除去人的“原罪”使人圣潔、搭起神人和好的橋梁,重建神與人的和諧關系。
基督教認為,無論人用苦修己身來超越生死、用科技的手段改變自然環境、用道德的手段改變人與人之間的破裂關系、還是用政治軍事的手段改變國家民族之間的沖突,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惟有接受耶穌是重新歸向神的唯一路徑。只有神的愛能締造和平、重建和諧。
耶穌明確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13]約翰福音3章16節)這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如果說當初亞當濫用自由意志選擇了犯罪,現在人也可以善用自由意志接受耶穌、選擇悔改。
四、愛是一切和諧關系的紐帶
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人,叫他們不致滅亡,反得永生”([14]約翰福音4章6節),人只有接受救贖才能重建和諧。接受救贖意味著接受神的愛。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人接受什么就給予什么,接受愛給予愛,接受恨給予恨,只有自己的內心被愛所充滿才能流溢給別人。
什么是愛呢?“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15]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這愛是一切美好關系的紐帶。耶穌基督已經做了愛的榜樣,只要跟從他、效法他;愛的實踐是放棄自我的過程,猶如耶穌基督的舍己一樣。“忍耐”不是一時而是恒久、“寬恕”不是幾次而是永遠、在忍耐中包容、相信、盼望;愛的給予沒有局限,愛的目標是讓對方得到好處,而非求取自己的好處。這似乎很難,但是,因為神給人的愛永不止息,人完全有能力藉著神這樣去愛。
五、結語
依《圣經》的標準來看,今天人們的生死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因過于自信而日益偏離真理,人們追求和諧的內容和方式因不肯仰望越來越偏離正道。即使有上帝的救贖,許多人最終仍然不會選擇“信”,所以,“罪”只會愈演愈烈,最終破壞和諧的關系。所以,和諧的重建只是目標,基督教對人類能否有和諧的未來并不持樂觀態度。
然而,“你們要向天舉目,觀看下地;因為天必像煙云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其上的居民也要如此死亡。惟有我的救恩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廢掉。”([16]以賽亞書51章6節)。在世界毀滅之前,上帝為人預備了救贖,除非一個“信”,別無拯救!世界毀滅之后,神為他的兒女預備了“新天新地”,在那里“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17]啟示錄21章4節、23章1節)
參考文獻:
[1][2][3][4][5][6][8][9][10][12][13][14][15][16][17]《圣經》,南京:中國基督教兩會.2005.
[11]曹剛.法治社會的和諧理念[J].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