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依詩
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12歲了,這個翩翩少年每年都會收獲許多祝福,但懵懂與青澀仍屬于他這個年紀。
上周末的上海大劇院很熱鬧,光電影劇組就來了30多個,周迅、趙薇、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這5位內地當家花旦更是齊刷刷到場。哈莉·貝瑞、克里夫·歐文兩位國際大腕壓陣紅毯秀。憑《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片蜚聲國際的導演丹尼·鮑爾作為本屆電影節的主席,同樣引得現場粉絲陣陣尖叫。
和電影人的熠熠星光相比,本屆影展的作品要暗淡許多。在爭奪金爵獎的16部作品中,姚樹華執導的《白銀帝國》和萬瑪才旦的《尋找智美更登》代表華語片入圍,而其他十幾部國際影片大多屬于新面孔導演。
作為中國唯一躋身于世界9大A級電影節的影展,上海電影節理應享受足夠的榮光。但浮華背后,上海國際電影節從舉辦規模、參賽作品質量、國際影響力以及自身特色方面,都與國際知名電影節有很大差距。
影片質量永遠是電影節的靈魂。在這方面,上海電影節有些先天不足。按慣例,新片展映只能選擇參加1個國際A級電影節,而歐洲三大電影節歷史悠久,影響力深遠,自然是名家名導們優先考慮的。另外,在影片選擇上,上海電影節名曰“國際”,但卻受到國內某些條條框框的束縛,一些佳片因為“另類”而被提前淘汰,而一些參展影片雖然獲獎,卻早已被改得失去本來面目。
說到底,上海電影節的自身定位是根本問題。論國內聲望,它不及金雞百花電影節以及香港金像或臺灣金馬,論國際特色,它強調的亞洲以及中國元素,又不比規模相當的東京或莫斯科電影節。年復一年地換明星造勢雖然能博得人氣,但終究不是個辦法。▲
環球時報200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