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丞 魏仙桃
[摘要]作為新的社會活動場合,人們在網絡中形成了日益穩固、深入的社會關系。隨此形成的標志主體基本身份的網名,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探討將網名作為人格要素①的進行保護必要性和條件。
[關鍵詞]網名人格權人格要素虛擬財產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20066-02
中國的網民已經接近3億②,可以想見的是網絡中的人格權糾紛也會難以避免。本文所指的網絡人格,特指的是只存在于網絡上、獨立于現實社會評價的主體資格。③
在已判決的一些網絡人格權案件中,主體的現實社會評價是否受到影響,被作為是認定侵權構成和賠償的要件。④單純的網絡身份的受到侵害,還很難得到充分保護。換言之,如果某網民在網上受到了侮辱,但是現實場合無人知曉,“社會評價沒有降低”,那么受害人就無法獲得賠償,這顯然是違背社會常理的。⑤
造成這種偏見的原因是還沒有意識到網絡本身就是社會活動的一個場合,剝離網絡去另尋“社會評價”,是對社會這個概念的狹隘認識。侵害一個網名,不管該影響有沒有在現實中擴散,都可能對它的主體造成精神痛苦,甚至對其名譽、事業造成了損害,后果并不見得會比在傳統場合輕。更何況很多單位、個人將業務搬到了網上,作為其唯一或者主要的營業場合。例如,某人開設一個網店,通過長期的經營,營造了誠信的魅力和形象,擁有大批顧客群。如果這種網絡名譽受到不法侵害,即使沒有人知道現實中這個網民是誰,一樣會直接造成網店利益的損失。如果還墨守網絡侵害必須有實體場合社會評價貶低的成規,這是對新興社會領域的“鴕鳥做法”,是對正當權利的漠視。
當然,對于一個新生的事物——網名,是否屬于人格權的構成要素、是否有值得保護的必要、如何進行保護等,依舊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本文將先從網絡空間和網名的特點談起。
網絡并不是獨立于傳統社會的全新空間,而是現實社會場合的擴展。實體的社會組織,例如企業、政府、學校、圖書館、社區、論壇、店鋪等都能在網上找到對應物。這就是虛擬(virtual)的含義——并非虛幻不實,而是仿真。不是不存在,而是將傳統的功能,用新的手段實現。比如,以前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現在上Wiki、Google尋找,以前在茶館擺龍門陣,現在上聊天室對話——達到的效果類似,但是實現的手段、場合改變了。因此,不能把網絡看成是和社會隔離的特殊空間,網絡中一樣有“社會評價”。
從事網絡活動,通常需要一個網絡身份(ID),作為識別主體的標志⑥。這個身份包含了網名、等級、簡介等個性化、識別性的元素,其中網名是最主要的部分。
現有技術下,網名通常以字符的形式出現,例如中、西文詞匯、數字甚至數學符號。除了字符,目前也有用圖像作為個人網名的一部分,以后也可能產生聲音、動畫、多媒體或者數字簽名來作為網名的。
目前,在網絡上侵害人格利益,主要有以下兩大類、十種主要做法。第一大類是傳統人格侵權的三種手段在網絡上的新表現,包括:
1.侮辱,如在網絡論壇上發帖攻擊,聊天室內語音攻擊,使用語言文字形式攻擊對方的網名、主頁、博客等等;
2.誹謗,如在網絡上毫無根據或者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丑聞,并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3.泄露他人隱私,包括在網絡上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散播屬于他人隱私范圍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
第二大類侵權,是網絡特有的可能造成網民人格利益受損的行為,包括:
4.不公平的刪除(封殺)某個身份;⑦
5.不公平的限制某個主體從事網絡活動的能力;
6.盜用某個網絡身份;
7.惡意篡改網絡身份包含的元素,特別是網名;
8.惡意增加、更改、刪除該網名附隨的元素,如昵稱、積分、排名等的;
9.肆意的評價某個網絡身份,特指網站的管理者濫用管理權力,貶損網名聲譽的;
10.使用外掛等非法手段作弊,侵犯某個身份,從而造成該身份的功能、價值、威望等的降低或者喪失,特別是在電子游戲中。
以上是對網名相關的侵權的一個簡要概括,隨著科技的發展,也可能出現更多難以預料的狀態。但是這類侵權的一個總的特點,就是對網名為主的網絡身份,進行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侵犯,從而造成權利人正當預期的落空和公平秩序的破壞。
當然,相比于傳統的人格要素,如姓名、外貌、身份證號等,網名的特殊之處也是顯而易見。因此,對其的能否進行人格權保護,不宜一概而論。否則的話,可能對社會現實造成一種削足適履的悲劇。
在深入探討網名人能否適用人格權進行保護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下人格保護的宗旨和目的。人格權是人權在民法領域的體現,它以維護主體的尊嚴、安全、自由為目的,以身體和精神的完整為客體,是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保障。人格權包含了兩層含義,除了《民法通則》規定的身體、生命、自由、隱私、名譽、肖像等具體人格權,⑧第101條還規定以人格尊嚴為核心的一般人格權。⑨作為彈性的權利,它既可以概括具體的人格權,又可以創造新的人格權,還可以對尚未被具體人格權確認保護的其他人格利益,發揮其補充保護的功能。⑩
所以人格權的客體不僅局限于抽象的人格,還自然延伸到具體的所屬物上。如黑格爾所說“人格權本質上就是物權。這里所謂物是一般意義的,即一般對自由說來是外在的那些東西,甚至包括我的身體生命在內。這種物權就是人格本身的權利。” 當然不僅傳統的物,甚至主體思想、思想的完整(如著作權中的精神性權利),包括對有精神紀念意義的物的侵犯,都是人格權所保護的范圍。
參考《聯合國電子商務示范法》確立的功能等同原則,網絡身份在網絡空間所具有的意義和其他人格利益在傳統社會場合的意義類似,它在網絡上一樣應受到人格權的延伸保護。
綜上所述,網絡人格權的保護有其必要性,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網名都應該受到同等保護呢?筆者以為,參考商標法對不同的商標給予不同保護的做法,對網名的保護應在個體衡量的基礎上區別對待。
這是因為將一個文字等標志授予私人以專用權,實質上是公共資源私有化的過程。因此,判斷一個網名能否受到人格權保護,標準應該是該網名界定作為人格權客體,比作為公共資源,更為公平、更有效率。
因此,值得保護的對象,首要條件是不能侵犯法律法規、公序良俗以及他人的在先權利。例如,取名叫“王八蛋”、“某某人的祖宗”或者某個馳名商標等的,都不宜進行保護;
其次,該網絡標志本身不能缺乏顯著性的。例如“192.88.56”等數字串,一般情況下也不宜作為人格權保護的對象,除非經過長期的使用,確實具備了第二含義。
除了消極條件之外,可受保護的網名,至少應滿足三個積極條件,即:
1.穩定。傳統的人格要素,例如姓名、肖像、身份證號、手機號,甚至水電費單等,都具有比較穩定的特征,這才構成了占有的前提。若非如此,把原本屬于公共領域的某個漢字組合授予個人,既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毫無必要。所以,能夠相對穩定的占有或使用一個標志,是受到保護的一個前提和基本要件;
2.特定,能夠特定化為個人。網名受保護的一個前提是它和特定的主體有了某種對應性。如若該標志不具備區分此網民和彼網民的能力,根本上說就喪失了進行保護的必要性;
3.該主體和網名之間,有了一種社會和個體共同認可的心理歸屬。如果該主體沒有對網絡標志的一種認同和管轄的意愿,或者社會成員對于主體的這種占有一直不認可,那么對此標志的侵害,一則不足以造成該主體的痛苦,二則本身就不應屬于該主體的可以占有,也就談不上保護的必要。
綜上所述,網名同樣可以成為人格權保護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對其的保護,應根據具體的情況,平衡好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注釋:
①人格要素,是據以確認個人身份的標志。見賓格爾斯,Julius Pinckaers,From Privacy Toward A New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 Persona, Lluwer International1996,P.242,轉引自黃海峰《人格商業化利用的正當性》[A].王利明主編《判解研究》第7輯[C].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②截至2009年1月13日,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數已達到2.98億人,手機網民數則首次超過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2.6%。
③網絡人格權,也有意指傳統人格權在網絡的延伸,如注釋3案例所示,這類型的人身權,基本上能得到傳統人格權的保護,故本文不做討論。
④如在著名的“張靜訴俞凌風網絡環境中侵犯名譽權糾紛案”中,法院認為,“本案原告張靜、被告俞凌風雖然各自以虛擬的網名登錄網站并參與網站的活動,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聚會,已經相互認識并且相互知道網名所對應的人,且張靜的“紅顏靜”網名及其真實身份還被其他網友所知悉,“紅顏靜”不再僅僅是網絡上的虛擬身份。知道對方真實身份的網友間,雖然繼續以網名在網上進行交流,但此時的交流已經不局限于虛擬的網絡空間,交流對象也不再是虛擬的人,而是具有了現實性、針對性。”
⑤在“邵達立訴張爾申案”中,海淀區法院判決認為“(張爾申)所散發的電子郵件之內容無事實依據且使用了侮辱性語言,其主觀上具有侵害邵達立名譽權之故意,客觀上將導致邵達立社會評價降低”, 類似的還有“臧天朔訴網蛙公司案”。
⑥網上活動也可以不要網名,例如僅僅瀏覽網頁。但是其活動的IP、MAC地址經常會被記錄,但是因為缺乏顯著性,這些數字串通常不被視作是身份標志。
⑦使用“不公平(unfiar)”,而不用“違法或違約”一詞,是因為即使符合法定或者合同約定的情形,刪除一個已經有巨大影響的網絡身份,也一樣會對該身份所有人造成巨大損失,是否有必要進行補償等救濟,需要人格權、物權或者言論自由權的平衡考慮。下同。
⑧楊立新,《人格權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8頁。下同。
⑨楊立新,368頁、373頁。人格權的這兩種層次,非常重要。例如,名譽權的客體是社會的評價,而不包括名譽感。當侮辱行為沒有使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而僅使受害人的名譽感受到嚴重損害時,受害人不能僅依侵害名譽權得到救濟,但是,由于名譽感關系到人格尊嚴,名譽感的傷害,實際上表現為人格尊嚴受到損害時,就是侵害了一般人格利益,侵害了一般人格權,得依侵害一般人格權請求損害救濟。
⑩王利民,《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7頁,關于《中國青年報》,超市侵犯顧客一般人格權。
(德)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45頁。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年1月13日.
[2]楊立新,《人格權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利民,《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德)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