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嘉
[摘要]從體育院校田徑課程教學改革入手,以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變革為依托,闡述目前高校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高等體育院校田徑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體育院校田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20132-01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世界性知識經濟的浪潮正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中國的體育教學也將隨之發生深刻的變革。田徑運動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育中的一門主干課程,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田徑課程,更加有必要加強田徑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
一、體育院校田徑課程教學現狀
(一)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時分配不夠合理
培養合格的體育教師是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主要目標,教學能力應該是師資培養最重要的內容,理論知識、運動技術只是當好體育教師的基礎,把大量教學時間用在傳授空洞的理論知識和訓練運動技術上,對學生的教學能力培養不利。田徑課程設有必修和專選兩個層次,兩個層次的培養目標不同,所以教學內容體系,教學任務要求也不相同。但目前體育院校田徑課中必修與專選課各自目標不夠明確,課時分配不合理,導致必修課內容多、教學課時少,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專選課有時僅是必修課的簡單重復,使學生專業綜合能力提高不明顯。
(二)教學觀念落后
目前,體育院校體育專業田徑教學內容體系仍未擺脫傳統的技術教學觀念,過多強調對競技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忽視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體育的終身作用,向學生介紹以田徑為健身手段的知識和方法不夠;只重視運動技術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輕視走、跑、跳、投健身知識手段、方法的學習。這種重技術、輕健身的教學觀念與中學健康體育不相符。
(三)教材內容陳舊,不系統
目前,體育院校體育專業所用教材仍未擺脫傳統束縛,教學過于強調項目的技術性、競技性。對學生來講,提高技術,具有一定的競技水平是需要的,但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既要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提高七個項目的技術、競技水平,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效果較差
教學形式呆板,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個體差異,仍然是“注入式”被動教學,在教學中“抱著走”“扶著走”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造成學生自主性差,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代教育技術已相當發達,但體育院校田徑課程教學仍然停留在教師講解示范、布置練習、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的傳統教學方法上,不少教師的觀念保守,滿足于完成自己既定的施教任務,不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缺乏大膽創新的勇氣。
二、體育院校田徑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分配教學內容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田徑課程指導綱要》規定,田徑必修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作為鍛煉身體手段的田徑運動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系統地掌握運用田徑運動全面增強體質的手段和方法,能勝任中學學校體育課的田徑教學工作,并具有組織與指導課外田徑鍛煉等方面的能力。田徑專選課是在必修田徑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在田徑運動方面有所專長,提高田徑運動的理論知識、運動技術和教學、訓練水平,使其具有從事學校課余田徑訓練的能力。要分清必修田徑課與專選課的層次,根據課程目標與任務、要求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準確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易程度,確保必修課與選修課雙目標的實現。
(二)更新教學內容,完善田徑課程體系
1.體育課程內容多樣化。體育課程內容要:(1)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2)選擇性與實踐性相結合;(3)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4)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5)充分反映和體現《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和要求。
2.教學內容教材化。田徑教材、教學參考書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和必要補充,是順利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們應積極投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設當中。
3.強化田徑課余訓練、豐富田徑課程實踐活動。根據課余訓練特點,結合課余訓練實踐,勇于改革探索,創新訓練方法和手段,在提高訓練水平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加強學生將來從事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責任感。
(三)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1.采用“說課”的教學模式,提倡導學和個性化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在教學實習中,各高校可以引用基礎教育中流行的“說課”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組織教學的業務能力,達到教與學的回路暢通和統一。
2.運用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興趣,建立有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加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建立“愉快體育”、“成功體育”的教學環境,使“快樂田徑”走進課堂,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快樂中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專題講座、討論、布置課外作業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教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
高校體育專業田徑教師是在以競技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下培養出來的,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已不能適應高校體育專業田徑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有計劃地進行改革。教師是教學核心和教改的關鍵,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注重對他們敬業精神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努力地鉆研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深化教師隊伍監控管理機制。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目標,大力加強對學生組織教學、訓練、競賽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及基本技能的傳授,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健,關于創建高師體操健身課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5).
[2]曾曉瓊,新世紀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管見[J].體育學刊,2000,(4):73-74.
作者簡介:
劉嘉(1982-),女,河南鄭州人,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