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琳
[摘要]中國鋼琴藝術在其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幾個重要時期,至今在創作和演奏上都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歷史發展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20170-01
我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趣味。
當我們回顧國當代鋼琴音樂,會驚喜地發現,鋼琴音樂在中國音樂創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突破了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的創作形式,吸納了民族音樂的創作技法,采用了民間傳統的音樂素材,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形態。按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成熟程度、創作技法、風格氣質特點劃分,鋼琴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萌芽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趙元任,他于1913年根據民間音樂曲調創編了風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風琴彈奏會上公演,預示著我國鍵盤音樂創作的啟蒙。1915年趙元任又創作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這首樂曲是一首風格全面西化的鋼琴小品,音樂形象鮮明,富有活力,結構嚴謹,這種帶有模仿歐洲傳統技法的痕跡,在早期音樂創作中是很有價值的,同時可以看出,中西文化融合在20世紀初就已經很明顯了。
隨后,蕭友梅1923年創作的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是篇幅較大、較專業化的鋼琴作品,青主的《大江東去》、黃自的《玫瑰三愿》、蕭友梅的《問》、趙元任《賣布謠》等作品以歐洲作曲技術為指導,創作帶有民族音調的旋律,尋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聲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探討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教學、教材等重要問題,他們在中國鋼琴音樂研究方面邁出了最初的步伐,為后來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成熟時期
中國鋼琴音樂在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發展,1934年,賀綠汀創作了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牧童短笛》,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是一首標題性的再現三步曲式結構,采用歐洲對比復調技術與我國民間支聲復調因素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描寫了中國三十年代的農村風光,音調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被公認為是中國鋼琴音樂成熟時期的起點,對其后中國鋼琴音樂和其他多聲音樂創作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在這段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得到空前發展,作曲家的創作技法也從單純模仿新古典主義、印象派等技法中去尋求一種適合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新技法。
三、繁榮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也使得鋼琴音樂創作有了根植的土地,在毛主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音樂方針指導下,用西洋樂器表現中華民族的風格與特點成為廣大作曲家和鋼琴家探索的方向,一批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長起來,老一輩作曲家也表現出巨大的創作熱情,他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幾年里,創作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作品:如馬思聰的《三首舞曲》,江文也的《漁夫舷歌》,陳培勛創作了《賣雜貨》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杜鳴心《練習曲》,汪立三的《藍花花》、《小奏鳴曲》,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變奏曲》,朱工一的《序曲三首》,廖勝京《火把節之夜》,黎英海《民歌小曲五十首》,蔣祖馨《廟會》,石夫創作的《塔吉克舞曲》等等,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鋼琴音樂創作中,大都引用現成的民間曲調,配以簡易的織體、多變的節奏型,用對位法、對比法和模仿式復調二聲部寫作手法改變而成,賦予傳統民歌新的藝術生命力,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基本體現。
四、徘徊時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鋼琴音樂遭受了嚴重災難,創作、演出和教學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鋼琴文化被無情地約束和限制,不允許演奏西方的作品,只有以“三化”標準寫成的鋼琴曲才能生存,在當時出現了家喻戶曉的鋼琴伴唱《紅燈記》,后來又出現了鋼琴曲《甘灑熱血寫春秋》、《家住安源》、《北風吹》等,但音樂家們仍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創作了一批有影響的鋼琴改編曲,并把這一形式推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比較出名的有王建中的《大路歌》、《梅花三弄》《瀏陽河》,周廣仁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儲望華的《紅星閃閃放光彩》,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劉詩昆的《公社社員喜洋洋》,殷承宗的鋼琴伴奏曲《紅燈記》,等等?!懊窀铩焙笃?不少作曲家已不再引用現成的民歌曲調,不局限于原民歌的地方特色,開始獨立創作鋼琴音樂主題,黃安倫的《序曲與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在“國慶”30周年獻禮器樂創作比賽中獲二等獎。
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獨立創作的中國鋼琴曲很少見,較多的是對中國傳統古曲進行改編,產生了一些鋼琴獨奏曲,在追求民族風格和模仿民族器樂方面進行了嘗試。
五、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鋼琴音樂重新獲得生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研究逐漸恢復,許多世界優秀鋼琴家紛紛來中國演講、講學,國外的鋼琴資料也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在大好形勢下,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風格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出現了許多頗具濃郁民族風格且帶有新技法的鋼琴作品,如劉敦南的《山林》、汪立三的《兄妹開荒》、《他山集五首序曲和賦格》、陳怡的《多耶》、黎英海的《陽關三疊》,趙曉生的《太極》,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等等。進入80年代,西方現代作曲技術強烈地影響著中國當代作曲家,通過結合十二音序列、多調性,無調性等各種音樂流派及其創作技法,中國的鋼琴音樂提高了原有的創作水平,和聲更加尖銳,節奏更加復雜,打破傳統的曲式結構形式,拓展了音樂風格,產生了新穎的平臺視角,創作方法走向多元化。
中國鋼琴音樂雖然歷史短暫,歷經波折,但中國優秀的鋼琴作品從音樂表現意境和創作手法上都有著不同于西方音樂的表現思路,發展前景和研究前景一直看好,相信隨著中國鋼琴音樂的健康發展,其社會影響會越來越突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2]明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朱建,古鋼琴的時代演奏法,鋼琴藝術,2002.
[4]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5]劉雪梅,古鋼琴及其音樂的歷史演變[J].文化論苑,2006.
[6]任達敏,早期鋼琴與鋼琴文獻[J].鋼琴藝術,2002.
[7]熊曉輝,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與現狀[J].教學研究,2005.
[8]卞萌,中國鋼琴文化形成與發展,華樂出版社,1996.
[9]張式谷、潘一飛,早期鋼琴與鋼琴文獻,鋼琴藝術,2000.
作者簡介:
呂琳(1980-),女,漢族,就職于煙臺職業學院藝術系,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