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柱
[摘要]影響混凝土質量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技術上的因素,也有管理上的因素。指出生產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加強監督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議,以求對商品混凝土的生產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商用砼配合比后期養護
中圖分類號:TU-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20179-01
為了加強混凝土的質量管理,國家建設部頒布了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法令并嚴格執行,因此采用集中攪拌方式的商品混凝土得到大力推廣。商品混凝土系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據需要摻入的外加劑和摻合料等組份按一定比例、在集中攪拌站經計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運輸車,在規定時間內運至使用地點的混凝土拌合物。它實現了混凝土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具有加快施工進度、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工程質量和節約材料成本的優點。雖然混凝土的生產和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進,但仍需加強其生產過程的管理,要保證混凝土的質量,就必須層層把關,嚴格控制各種影響因素。
一、嚴把原材料質量關
混凝土的生產原材料主要有粗骨料(石子)、細骨料(砂子)、膠凝材料(水泥)、外加劑(改良混凝土性能的添加劑)和摻和料。做為混凝土的生產原料,它們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的質量,每一種原材料都必須符合生產要求。原材料的質量是由試驗員按照國家或地方檢驗標準檢驗控制,根據檢驗標準要求原材料進場要定期或定量進行檢驗,掌握原材料質量情況,直接控制混凝土生產質量。試驗員的專業素質和管理責任心是混凝土原材料質量保證的主導因素,也是混凝土生產質量控制的第一關,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以科學的態度強化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的管理
根據混凝土的強度和其它性能要求,試驗員在各種現有原材料質量基礎上,通過理論數據計算得出生產混凝土的各種原材料所占的比例,也就是理論配合比。試驗員在理論配合比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試配,通過大量試驗尋找最經濟、最符合要求的原材料配合比做為生產配合比。而在生產過程中,試驗員要根據原材料的質量情況相應調整,使混凝土達到最佳狀態。配合比管理除了需要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有豐富的混凝土生產管理經驗。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對混凝土的生產質量也起到決定性作用。科學合理的使用摻合料能夠取得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因此應努力探索外加劑、粉煤灰、磨細礦渣等材料的雙摻或多摻技術,摻合料的添加不僅能夠降低成本,而且也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質量,在這方面應做到膽大心細。
三、嚴格控制混凝土的生產技術
集中攪拌的商品混凝土,一般都采用大型機械設備進行生產,與混凝土質量直接相關的就是機械設備的計量系統,也就是配合比的執行是否準確。一般情況下每一盤混凝土的攪拌都存在誤差,而這個誤差就是影響混凝土質量的直接因素,所以對機械設備計量要求要很嚴格,控制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另外就是混凝土攪拌時間,攪拌時間的長短會影響混凝土的質地均勻性,也會影響生產效率,操作人員往往為了追求高效率而忽略了合理的攪拌時間。合理的攪拌時間需要經過生產實踐得出。攪拌完畢的混凝土,除了滿足施工要求外,還要滿足自身的要求,一般泵送混凝土都要求大坍落度,而大坍落度混凝土很容易出現離析現象,澆筑時經過振搗造成混凝土露漿,質地不均勻,從而使混凝土強度降低。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的方法一般采用摻加外加劑——減水劑和控制用水量,其合理數量由試驗結果確定。實際生產中,最難控制的因素是攪拌用水量,除配合比的定量外,砂、石中也存在含水,而且其含水量會隨時隨地的變化,很難掌握,因此就需要由試驗員時刻監督出廠混凝土,保證混凝土和易性滿足要求并在變化時能及時作出調整。
四、混凝土的運輸
集中攪拌的商品混凝土主要用專用混凝土運輸車運輸。運輸過程對混凝土質量有影響的因素主要有運距和氣溫兩方面,而且兩方面同時起作用,互相制約。當混凝土運送到施工現場開始澆筑時,往往都習慣性往混凝土中加水,原因就是為了便于泵送和施工操作,而這些施工人員大多數都不懂混凝土的質量管理,加水無度,改變混凝土和易性,造成混凝土泌水離析,從而降低強度。這種現象很普遍,特別是在高層施工和窄面施工時更易發生。水是混凝土凝結時的必需物質,但過多的水卻是混凝土凝結阻礙因素。混凝土在高溫下凝固很快;在低溫時凝固很慢,且有被凍結冰的可能,這就要求運輸時間盡可能短。運輸時間是無法限定的,只有讓混凝土的凝固時間符合運輸所用時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高溫下摻一定量的緩凝劑;低溫下摻防凍劑,采取保溫措施,保證混凝土澆筑時和澆筑后的溫度。商品混凝土運送到施工現場后,只要混凝土的坍落度滿足泵送要求(施工要求),那么管理者就應該由施工人員承擔,混凝土攪拌站此時完成商品混凝土的半成品管理,但并不是不再管理,而是監督施工人員管理。在商品混凝土質量管理過程中,后期管理比前期管理重要的多,也就是說施工管理是混凝土質量管理的關鍵,因為施工管理中影響混凝土質量的是人為因素,更加難以控制。
五、后期養護
混凝土澆筑完畢后,要進行后期養護,因為混凝土強度提高需要一定的環境要求,主要是溫度和濕度,正常需要二十八天才能達到要求強度,因此,這段時間需要施工管理人員對成品混凝土按要求進行養護。新澆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滿足水泥水化的要求,但由于溫度等原因常使水分損失,從而推遲或妨礙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受到這種不利影響。因此混凝土澆筑后的最初幾天是養護的關鍵時期,在施工中應切實重視起來。成品混凝土常見的通病是混凝土裂縫,有的裂縫是表面破壞現象,不影響混凝土整體質量;有的裂縫是混凝土直接破壞的先兆。裂縫的原因很多,主要跟外部環境溫度和濕度、混凝土凝固時自身的溫度及混凝土在結構中受力等因素有關,至于在各種條件下裂縫具體的形成原因,在專業書籍中都有詳細的表述。做為混凝土生產管理者,有必要對這些原因進行系統的研究,從根本上掌握、控制其成因,以利于混凝土質量管理。
現代混凝土的生產工藝已較完備,管理程序也相對完善,但在經濟大潮中,經營者和管理者往往受利益的影響,在生產管理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質量管理。要加強混凝土質量管理,首先要做好經營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工作,提高其質量認識;其次是要提高管理者的專業素質,只有完全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從根本上進行控制管理;再次是加強管理者的質量管理責任心,只有全心全意的把專業知識運用于管理才能真正達到管理的預期目的。總而言之,混凝土質量管理就是管理質量管理者,人是管理之本。
參考文獻:
[1]余斌,淺談預拌混凝土生產的質量管理[J].混凝土,2004,(04).
[2]陳向鋒,商品混凝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5,(19).
[3]王海龍,對商品混凝土質量控制中幾個問題的看法[J].廣州建筑,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