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影 趙則信
[摘要]建筑作為社會的物質形式已經悄無聲息中具備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文化載體的作用,使后來的人們不斷的體會和繼承祖輩的建筑文化,主要論述在客觀環境及社會環境下的民居建筑文化及建筑技術對民居建筑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建筑文化客觀環境四合院土樓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20196-01
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社會環境造就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建筑作為生存必備的物質載體見證了人類文化長河中的輝煌,作為人類歷史的產物,必然要反映深刻的文化意識形態。文化是文明行為的結晶,傳統文化是數千年文明生活積淀而形成的一些社會倫理、宗法、禮儀、生活習俗等內容。
一、文化
廣泛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文化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繼承性、等級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文化是無形的產物,建筑文化也是一樣,只能通過人們去感知。
二、民居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建筑的精神表象,意指建筑思想、建筑觀念、建筑意識、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等要素,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差異體現在客觀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差異。
(一)深受客觀環境影響的民居建筑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與人的穿著同理,是為保護人的肌體不受外界惡劣氣候的影響,《韓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早在古代,我國的先民就已經依據氣候、地理、材料等條件創造出地區需要的建筑。近年來在浙江余姚、四川廣漢等地發掘的建筑以確定為仰韶文化建筑遺址,距今約四至六千年之久,它就是干欄建筑。干欄建筑,是竹木構造,由于木材具有良好的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夠調節房間內的溫度,使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干欄建筑最后發展成為云南竹樓。
早在5000年前,我國人們就已經應用石材砌筑祭壇和圍墻。石材在我國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及山東中部等地也普遍使用,因石材豐富、經濟實惠、材質堅硬、耐久性強、色澤美觀等特點,當地人們就地取材,建造石屋,內部以密梁的形式構成樓層和平屋頂,平屋頂方便晾曬谷物。從地理環境上看,東北和華北以合院的建筑形式居多,江南及云南地區以樓居建筑形式居多,但是在建筑結構上,屋頂的密梁構架形式是普遍存在的。
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黃土地區居民應用當地溝壑縱橫交錯地形,地下水位低,黃土高原土質好等性質來建造房屋,在當地逐漸的形成了特有的居住形式——窯洞,由于黃土高原自然氣候干燥,黃土厚層隔熱防寒,所以使得窯洞建筑得以很好的使用和保留。窯洞與其他建筑形式不同的是節省材料,造價低廉,冬暖夏涼,入口附近用磚砌成半圓拱形,并設置門窗,適宜居住生活。
(二)民居建筑文化的社會環境印象。社會環境對建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進化起著重要作用,各地宗教信仰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喪葬制度的不同產生了陵墓建筑;禮制制度的不同又產生了不同禮制建筑及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又影響了家族及村落對建筑文化的詮釋。
1.徽州建筑。徽州(古稱新安)以獨特的雕刻藝術和富有儒學思想的裝飾藝術成為中國民居建筑的又一特色,徽州建筑彩畫、徽州版畫、徽曲、徽戲、篆刻、雕刻藝術的發展使得古民居的雕刻藝術形成一定特色。徽州古民居藝術的形成主要是明清時期徽商在當地大興土木,蓬勃發展建筑的結果,其次是佛教、道教、儒教及新安理學對徽州社會環境的影響,再有就是當地文化對民居藝術風格的影響。可以說社會環境的大氛圍營造出徽州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2.土樓。閩、粵、贛等地區長期形成了中國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土樓,土樓是客家人創造的,客家人分布地,平均氣溫比黃河流域要高很多,境內多雨,日照充足。客家人建土樓的地點主要受到風水及特殊信仰的影響。土樓主要出現在明中、后期,因為當時社會治安不穩定,客家人口膨脹,宗族之間的戰爭及生存空間的戰爭等多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客家人在借鑒城堡建筑形式的基礎上而建造的,而到民國后期隨著政局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又逐漸的消亡了。土樓不是人進化的產物而是一定歷史階段、一定社會環境下產生的。
3.四合院。漢族民居的典型形式——四合院。四合院由于具有“對內親和,對外封閉”的特點,適合大多數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被廣泛使用著。早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相當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漢代這種院落發展更為普遍,宋代對這種四合院布局進行了繼承和發展,明清時期四合院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四合院是個統稱,也可以稱為“合院”,四合院是一戶一院,長輩住上房,兒孫依輩分分配,四合院的大門前面一般都要設置照壁,在風水上的用意是為了擋住外來的邪氣,對宅地起到保護作用,可見四合院建筑形式的由來深受社會倫理觀念及宗教信仰、風俗文化的影響。
三、建筑技術對于民居建筑文化的影響
不同地域的客觀環境、社會環境造就出多樣的民居建筑文化,我國民居種類繁多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環境及資源的破壞日益嚴重。地域民居建筑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日益被人們重視,好的建筑技術不是改變建筑外觀而是與地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充分利用地域的有利條件發展節能環保技術,適應地域客觀環境,豐富和完善人們生活需求。建筑技術使人們發展和提升了建筑文化的內涵,在社會環境的作用下又會形成新的建筑文化,貼近讓人們的生活。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又使現代的技術手段豐富了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及建筑形式,現代的技術又使人們的生活環境得以適應客觀環境,使得人們改變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又可在一定的階段形成新的建筑文化,技術作為人類生存的手段在不斷創造新的新生事物。我們現在認同的社會環境又何嘗不是未來的文化呢?
建筑作為文化的物化表現,是在長期的客觀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塑造的,人們在文化環境中熏陶,建筑在人們的思想中構造。水多的地方有水上民居;地面廣闊的草原有帳篷;茂密的深林有木屋等等。人為的文化活動即同一民族的文化氛圍使建筑在不同區域中發揚與繼承,在差異中涵蓋發展過程中的相似。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
[2]陸峰,徽州古民藝術特征形成原因分析[J].裝飾,2007,6.
[3]錢正坤,論中國古代建筑的意匠[J].裝飾,2006,12.
[4]林嘉書,土樓凝固的音樂和立體的詩篇[M].上海人民出版社.
[5]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大學出版社.
[6]莊裕光,古建春秋[M].百花文藝出版社.
[7]楊宇振,中國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劉傳影(1981-),女,漢族,碩士在讀,齊齊哈爾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趙則信(1979-),男,漢族,碩士在讀,齊齊哈爾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