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民國人物列傳(上、下)》
吳相湘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定價:86元
這位臺灣歷史學家所撰的民國時期著名人物傳略匯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在其《民國百人傳》的基礎上,加以新史料,新事實,修訂補充而成。
《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頓》
王則柯
中信出版社
定價:39元
普林斯頓是作者在國外待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也是最有感觸之地。作者的筆鋒掠過普林斯頓的歷史、地理、文化,帶著濃濃的人文主義氣息。
《蔣經國論》
曹聚仁
人民出版社
定價:38元
曹聚仁以記者和學者身份曾一度扮演著國共兩黨的“和談使者”,然他終究只是“一個看革命的旁觀者”。作為蔣經國的朋友和傳記作者,他用文字真實記錄了所認識的蔣經國。
《別求新聲:汪暉訪談錄》
汪暉
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是汪暉近十年來發表在各重要媒體上的訪談記錄,領域涉及到當下思想論爭,文學潮流演變,學術體制狀況等熱點。
《設計芬蘭》
涂翠珊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價:50元
芬蘭是創意經濟很發達的國家,其設計領域的成果聞名全球,而且,在芬蘭,設計不只是藝術家的事,幾乎每個人都有設計意識。本書對芬蘭設計的特色有很精到的論述。
“科學”地造假
梁小民
此前,有機構公布一季度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還多,這引起不少人的質疑。經濟形勢不好,大量工人下崗,在崗的人也在減薪,人均收入怎么增加了呢?該機構解釋,他們是用科學的公式計算的,決非造假。
讀了美國經濟學家達萊爾·哈夫所寫的《統計數字會撒謊》,你就會明白,計算平均收入時,用的方法絕對科學,但得出的數字卻可以造成假象。計算平均數并不是計算所有人的平均數,而是抽取樣本表計算。不把失業的、減薪的人作為樣本,只選那些收人有增加的人,平均收入不就上去了嗎?抽取樣本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但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假的,這就是“科學地”造假。我歷來不大相信平均數,試想馬明哲年收入達到6000萬,一個普通工人年收入2萬,平均收入是3001萬。但這樣的數字除了掩蓋貧富懸殊的事實,還有什么意義呢?
許多人都會認為數據是“鐵一般的事實”,不少人寫文章,講話也喜歡引用這些“鐵一般”的數字。但看了《統計數字會撒謊》,你就知道,這些“鐵一般”的數字如何像豆腐一樣不堪一擊。19世紀的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61,1868年,1874~1880年任首相)早就指出,統計數字是三大謊言之一。西方人說,統計數字是“比基尼”,真正的秘密并不讓你看。
統計數字和魔術一樣沒什么神秘,揭穿了內幕就不會上當了。《統計數字會撒謊》的英文原名是《統計如何撒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更確切地說明了這本書就是要揭示統計數字“科學地”造假的秘密。在前九章作者揭示了編制統計數字時如何選擇有偏向性的樣本,精心挑選有利于自己的平均數,故意遺漏某些重要的數字,使用引起錯誤的圖形,使用相互不匹配的資料,有意曲解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以及有意不正確地使用資料,操縱統計過程。在最后一章,作者告訴我們,在使用統計數字時應該提出五個問題:誰說的,如何知道的。是否遺漏了什么,是否偷換了概念,以及資料是否有意義。由此來判斷這些統計數字的可信度。
這本書是近50年前出版的,現在再版,說明統計數字“科學地”造假早已有之,今日仍然盛行,不過手段更為高超了。造假當然有目的,商家在廣告中造假是為了欺騙消費者,企業造假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官員造假是為了晉升。動機如此之強烈,無怪乎造假的“科學”手法不斷創新,以至于有些造假的數字幾乎可以亂真,并被反復宣傳。
魔術是給人看的,造假能給人帶來愉悅。誰都知道造假,但觀看時仍然彼此為樂。但統計數字是人們做出決策的依據,造假的惡果就嚴重了,如果我們把平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當作真的,不去解決現實中低收入者的貧困問題,豈不就實現不了和諧社會嗎?在信息不對稱的世界上,造假引出的惡果不勝枚舉。1958年大躍進中的造假引起了1959~1962年的大災難,這個教訓還不深刻嗎?當年的造假方式還比較原始,如今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能“科學地”造假,而且難以識破,危害豈不更大?可幸的是政府認識到統計造假的危險性,出臺了《統計法》,最近又出臺了對造假者嚴懲的法規。
不過讓公眾認識統計造假的手段,不上當受騙也許更為重要。當造假的統計數字沒有市場時,造假也就該收手了,從這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該看看這本《統計數字會撒謊》的小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