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憲
隨著伊朗總統選舉后的局勢發展,包括共和黨人麥凱恩在內的一批強硬派人士批評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伊朗問題上的表態不夠明確和強硬。即便如此,奧巴馬在伊朗局勢問題上的表態一直表現得比較克制。較之美國媒體對伊朗局勢連篇累牘、鋪天蓋地的渲染性報道, 不僅美國官方表態相對謹慎,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力量也被提醒說,在伊朗國內局勢微妙的情形下,務必遵守紀律,謹慎行事,防止與伊朗軍隊發生“擦槍走火”。
這種克制從一個角度體現出了奧巴馬政府與前任的不同。2002年4月,委內瑞拉發生推翻查韋斯總統的軍事政變,四處宣揚“民主”的美國布什政府僅在一天后便宣布承認未經民選的過渡政府。數日后,查韋斯總統重新掌控局面,留給美國的不僅僅是尷尬,更有持續緊張的美委關系。
美國與伊朗關系是奧巴馬政府面臨的外交難題。奧巴馬執政以來,多次向伊朗發出與前任不同的和解信息。6月4日,在埃及開羅大學發表演講時,奧巴馬還特別承認,“在冷戰期間,美國對伊朗的民選政府被推翻起了作用”,進而表示,“我沒有選擇自陷于過去,我已經向伊朗領導人和伊朗人民表明,美國已做好向前邁步的準備。對于伊朗而言,現在的問題不在于反對什么,而在于它希望建設什么樣的未來?!泵鎸W巴馬的“橄欖枝”,伊朗政府一再強調對美國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幾個回合下來,美伊關系未見實質性突破。
在美國全球戰略的大棋局上,伊朗難題的破解具有提綱挈領之功效。美國對此次伊朗總統選舉成為破解難題的契機充滿期待。在伊朗正式宣布選舉結果前夕,美國國務卿克林頓12日明確表示,美國期待伊朗總統選舉的結果。 奧巴馬總統也于同日公開發表講話,認為此次選舉有可能給伊朗帶來變化。
美國所希望發生的變化不言自明,那就是期求伊朗政壇變局中能夠出現一個新的對話者,進而推動美伊關系向著更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方向發展。然而,伊朗官方所宣布的選舉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出乎美方預料,也使美方在很大程度上陷于兩難境地。
首先是姿態拿捏的兩難。從奧巴馬執政以來著意奉行的“巧實力”外交理念出發,當此之時對伊朗選舉多說不僅無益,且有干涉內政之嫌。然而,美國對伊朗總統選舉結果難掩“驚訝”與“失望”,也難以做到完全沉默,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便成為其外在表現形式。
其次是預期與現實的兩難。奧巴馬預料“此次選舉有可能給伊朗帶來變化”,其潛臺詞顯然首先是指伊朗領導人可能發生變化,克林頓國務卿所“期待”的結果亦同樣如此。當現實與預期發生矛盾后,美國官方一方面對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多方質疑,暗示大選過程中可能存在違規行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繼續密切關注形勢變化”的同時,耐住性子為今后繼續與伊朗總統內賈德打交道做好鋪墊。
再次便是今后對伊政策把握中剛柔程度把握的兩難。如果美國今后不得不再與內賈德打交道,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與他打交道。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宣布后,美國政府從內外兩方面都面臨著很大壓力。除麥凱恩等人外,曾于去年參加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人羅姆尼也要求奧巴馬公開站出來拒絕內賈德當選,并稱奧巴馬總統在世界各地為美國過去所作所為“道歉”的政策“根本行不通”。 日前,在以色列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約52%的人表示,如果國際社會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的努力失敗,他們將支持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轟炸。在此之前,奧巴馬政府一直努力說服以色列不要對伊朗核設施采取此類極端行動。
兩難境地既存在變與不變的懸疑,也充滿分寸把握的微妙考驗。伊朗總統內賈德的重新當選并不一定意味著其對美政策或策略今后不發生變化,而奧巴馬總統無論在對伊政策上表現出怎樣的柔性變化,其底線不會改變,那就是堅定地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作者是人民日報駐美國記者。)
環球時報20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