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素
摘 要:中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農村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限制,導致很多學生作文存在困難。農村中學作文教學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創設情境,精心“命題”,激發學生寫作沖動;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素材,學會思考;訓練學生遣詞造句,學會表達;及時組織評改,培養學生評改作文能力。
關鍵詞:農村中學 作文教學作文能力
農村中學條件相對簡陋,課外讀物較少,學生受學習環境的影響,知識面窄,不善表達,導致學生作文大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話說不清,句子不通順,無法確切表達自己的意思。要想找到一兩篇文通意順、情感豐富、表達生動的文章,那更是難上加難。字里行間極難看出學生寫作的沖動和激情。如何使學生能夠熱愛寫作,能夠語言流暢地表達出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呢?
一、創設情境,精心“命題”,激發學生寫作沖動
我們知道,人只有在激動了、痛苦了、憤怒了、快樂了之后,才會有情感表達的沖動。上海特級教師于漪認為:“熱情是一種強有力的情感,它影響乃至決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寫作熱情似火燒,就會產生一吐為快的沖動感。”
激發寫作熱情,啟發情感體驗,其途徑不一而論。作文訓練中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結合學校生活、班集體生活中有價值的內容展開,也可以結合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眾人關注的熱點,引導學生去思考、感受,從而產生“一吐為快”的沖動,激發寫作激情。老師因勢利導,精心命題,讓作文要求與學生生活經驗、思想感受結合起來,使學生可以在活動、事情的進行中作文,在思想、靈魂的撞擊下作文。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寫作的沖動和熱情,為學生作文提供了鮮活的“生活之源”,將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作文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又能與作文訓練要求相結合,使作文教學各個環節“活”起來。
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素材,學會思考
陶行知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因此,作文教學光從文本上指導學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學會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思考。中學生由于過重的課業負擔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其對生活的關注較少,認識容易片面膚淺,對生活中的“美”缺少體驗,更缺少“發現”,作文時往往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不知道要表達什么思想,老師要指導學生善于積累素材,提煉主題,養成表情達意的習慣。這樣,作文時就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思想感情可表達。
三、訓練學生遣詞造句,學會表達
農村學生受生活環境和語言習慣的影響,書面表達能力一般較差。因此,加強遣詞造句、表達成文的訓練尤其重要。
1.引導學生做好詞匯積累
每一位老師都知道:積累越厚實,寫作就越有基礎,文章就能根深葉茂開奇葩。反之,沒有積累,則胸無點墨,是寫不出文章來的。因此,要想寫出好作文,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詞匯積累。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記憶力極強的優勢,指導學生一方面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大量吸收優美語句;另一方面自行摘錄生活中有價值的語言內容,如成語諺語俗語等,幫助他們積累起終生受用不盡的語言材料。教師要鼓勵學生勤記憶勤動筆,將有用的東西記在本子上,要長期堅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點點滴滴地積累。
2.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思考
學生背了大量的書,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還未必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因為這種積累是靜態的羅列、堆積,要真正讓這些材料在學生頭腦中活化,還得讓學生對作品語言以及作品所蘊涵的思想反復地去品、去思。要引導學生學會去圈點、批注、點評。雖然,學生開始做的圈點批注還比較淺薄,比較零碎,但我們要珍視學生的這些一鱗半爪,要多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做進一步的思考。讓他們由此漸進,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華人格,在感悟中萌發初步的寫作思維能力。
3.對學生進行文體訓練
近年來話題作文都是文體不限,但我們也知道“文體不限”絕不是不作體裁要求,因此“不限文體”雖然給了我們體式選擇的自由,但不同的話題還是要有較為適宜的體例來承載。作為老師,我們還是應將各種常用文體的寫法都訓練到位,學生文體知識全面了,寫作時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從中選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適合表現此話題的體式,求得最佳發揮。在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訓練形式。如日記、書信、請假條、表揚稿、讀書筆記等,當學生丟失了心愛的鉛筆盒,教給他寫一篇“尋物啟示”。當學生面臨困境得到他人熱情幫助時,鼓勵他們寫“感謝信”,送給幫助過自己的人,以表達真誠的謝意。當自己做錯了事,得罪了別人,傷害了友情時,建議他們制作書寫“歉意卡”,表達自己的愧疚,爭取別人的諒解。當學生對班級建設有許多新的好的建議時,教給他們寫建議書。當學生對干部、同學、老師有意見時,教給他們寫意見信。作文也可以與活動結合起來:新年快到了,鼓勵學生為聯歡會編寫話劇、小品的劇本,也可以設計賀年卡,編寫新年祝詞;逢組織活動,布置學生為少先隊、共青團組織設計活動計劃和方案;運動會上,讓學生以“小記者”身份寫采訪稿,寫新聞報導。總之,學生惟有在通曉各種文體的基礎上,方能擇善揚長,展現自己最亮麗的一面。
四、及時組織評改,培養學生評改作文能力
在作文評改問題上不少人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他們認為作文評改的主體是教師,精批細改每一篇學生作文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殊不知這樣做既加重了中學語文教師的批改負擔,限制了學生作文數量,同時學生從中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忽視了對學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養,直接制約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中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享受溝通見解。因而我們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攬,而是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自己評改作文。常用的方法是組織學生互評、互改或自評、自改作文,老師總結點評。這樣再三訓練,學生評改作文的能力很快就會提高。
總之,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目前還是一個弱項,需要我們的不斷探索。教師要求學生寫出好作文,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練筆,寫好下水作文,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平時要利用各種機會,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比如舉行各種作文競賽,組織學生投稿等。
參考文獻:
1.余應源.《語文教育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2.劉德斌.《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作文教材編寫的創新與發展》.《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4年第9期和第10期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丁錦鋒.《芻議中學作文教學的流程》 武漢: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6、11
5.馬冬冰.《如何通過作文評批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錢倉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