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青
“一字一詞都是故事;一字一詞都是風景?!弊罱犃藥孜徽Z文老師的字詞教學,眼前忽然一亮:字詞教學竟然如此美麗,如此引人入勝。
一、一個字一個故事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借助工具書識字。長期以來,老師更習慣于強調借助工具書識字,而忽略“喜歡漢字”、“對漢字的興趣”、“識字的愿望”的培養。這成了識字教學的瓶頸,我們看下面這個案例是如何打破瓶頸的。
案例:老師教學“猶”,學生組詞“猶豫”,學生不理解“猶豫”的意思。老師講故事:一個小朋友輕松自在地走在放學路上,突然看到前面路中間有一條狗,齜牙咧嘴,張牙舞爪,要咬人的樣子。這個小朋友當時一愣,后退了幾步,看著狗沒有撲過來的意思,就躡手躡腳溜著墻跟走了過去。然后讓學生表演,老師提醒,這中間有一個地方就是“猶豫”,請同學們看過表演之后指出來。學生表演之后,同學們爭相發言,都正確地指出了表示“猶豫”的動作。很抽象的一個詞,就這樣具體化了。
從案例看出,老師通過編故事、講故事、讓學生表演故事,在輕松愉快中理解了“猶豫”,同時也讓學生感到了識字的樂趣,無形之中,使學生愛上了漢字,喜歡識字,培養了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
二、一個詞語,一份閱歷;一個詞語,一段生活
關于高年級詞語教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課文中詞句的表達效果;能借助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事實證明,聯系上下文、使用工具書學習詞語,學生感到枯燥,積極性并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而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詞語,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老師指導學生學習“霧靄”。老師讓學生談談有霧的早上的情景和感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不僅談了薄霧、大霧的氣象,而且也談了置身薄霧、大霧之中的感受,本來讓學生一頭霧水的“霧靄”一下子清晰起來,學生既學會了“霧靄”的意思,也有了深刻的“霧靄”的感受。
案例二: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瓜分”。老師提問學生吃過西瓜沒有,學生異口同聲“吃過”。老師讓學生說說吃西瓜的過程,學生按照“洗瓜——切瓜——分瓜——吃瓜”的順序,興趣盎然地七嘴八舌。老師提示:其中有兩個步驟就是“瓜分”,還沒等老師說完,大家就嚷起來:“切瓜,分瓜?!辈ㄌm被列強“瓜分”的抽象的表述表象化了,同時也帶出了學生對“列強”的理解。
由此可見,只要把詞語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對詞語的學習、感悟,會有喜出望外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把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的習慣,使詞語學習更加生動,詞語的意義也更加豐滿。
三、內部語言表象化,讓詞語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有些詞語特別抽象,很難用語言表述,因此,新課程標準在詞語學習上使用了“體會”、“理解”的表述。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詞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解、體會,展示出來呢?看下面案例。
二年級語文老師教學“挺拔”?!巴Π巍?對二年級學生來說,用語言表述實在困難,經常是老師苦口婆心地講給學生,把解釋抄給學生讓學生背,到最后學生還是不知道“挺拔”的意思。而張老師的教學不是這樣。她不要求學生用語言準確地表述,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了“挺拔”的姿勢,并且比賽,看誰更“挺拔”。相繼參加比賽的同學一個比一個做得“挺拔”。學生不能用語言表述的意思,通過肢體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了。這說明學生不僅明白了“挺拔”,而且也感悟了“挺拔”。
由此可見,有些詞語不一定要讓學生用語言準確地表述,只要學生能夠體會出詞語的意思,感悟出詞語的內涵,我們同樣可以說詞語教學是成功的。
總之,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漢字具有深刻的內涵,感悟漢字,體驗詞語,讓詞語教學成為美麗的風景,老師應該能夠做到,并且能夠做得更好,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字詞教學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就會是充滿樂趣、極具吸引力的語言活動。
作者單位:遼寧省營口南樓經濟開發區南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