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鶯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語言教學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出來的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 它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的一種教學,在國內外已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如何運用?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做法與體會。
一、明確閱讀任務和要求
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從大的方面來講,可以是培養聽、說、讀、寫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具體在某一學習階段、某一單元、某一課時,我們就必須具體考慮該任務的目標是什么。如我在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版” )《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6 A famous story時,根據新《英語課程標準》中八年級學生的閱讀目標及學生的知識情況,我就為本閱讀課設計了如下的總體目標:1.語言材料的輸入(in-put):閱讀短文,理解文章的意思,找出文章的主題,并能找出特殊的信息。2.語言材料的輸出(out-put):能用英語敘述故事。而圍繞這總任務所設計的任務環則為:初步獲取信息—獲取詳細信息—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問題,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學習并初步掌握過去進行時的結構和用法。
二、巧妙設置導入,激發接受任務熱情
引入話題的方法是沒有具體固定的模式。在外研版《英語》的閱讀課文中,好多的閱讀材料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我們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問答、討論、聽有關材料、看有關插圖或片段并提問等引入話題。
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閱讀材料是可以采取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的方法來導入的。如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10 Lao She Teahouse時,鑒于學生對作家老舍的了解得甚少,故對老舍茶館以及話劇《茶館》那就更不用說。在教學時,我先介紹這位在對中國文壇有著重要影響的作家老舍、老舍茶館,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話劇《茶館》中的一幕,讓學生迅速進入所要學習課文的情景中。
三、精心設計閱讀過程,促使閱讀目標的達成
在設計活動時,我首先考慮活動的方式和形式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適合學生的能力,緊扣教材內容,并顧及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使學生樂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做到人人有任務。以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6 A famous story為例,教學時我主要設計了下列的學習活動:1.引導學生從題目及插圖中獲取信息,通過討論圖片導入故事,激活學生腦中既有的相關情節,為閱讀作好鋪墊。2.快速閱讀,理解文章的大意。3.仔細閱讀,掌握文章的細節。4.組長帶領組員理順文章的網絡脈搏,根據故事情節畫一組圖,并選派一名組員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解說。5.小組成員共同探討有關問答題的答案,老師巡視指導,并對疑難問題進行釋疑。6.話劇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表演才能,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老師積極參與表演活動,形成師生互動。
四、積極設計閱讀拓展,提升學生學以致用能力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語言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所以我們還要設計拓展性任務。再以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6 A famous story為例,我布置給學生這樣的拓展任務:故事新編,4人小組內把整個故事改編。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就勢必把本課所學到的語言知識,經過自己大腦的加工,然后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活動結果使我驚訝:不同的小組新編的故事有不同的出發點,有的小組改編了故事的結局,有的小組從網上下載原版再改編,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及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五、積極開展反饋評價,內化任務閱讀教學成果
(一)任務型閱讀教學,學生的英語水平比傳統教學方法提高更快。
為了對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課的運用的有效性作進一步的研究,我作了一個實驗:以教學班為單位,實驗前,實驗班和對比班的英語水平基本相同,經過一年的任務型教學,實驗班學生不僅在閱讀能力,而且整體的英語水平都比對比班提高得更快。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全區統測,實驗班的英語科及格率為96.49%,平均分為82.1,其中閱讀部分的平均為22.8分,而對比班的英語科及格率僅為89.29%,平均分為75.29,其中閱讀部分的平均分為19.07分,僅閱讀部分實驗班的平均分就比對比班高出了3.73分。
(二)學生對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的評價
為了了解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對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評價,我采取了問卷法,在實驗后實驗班57名學生進行了調查。根據他們的反饋: 51名學生喜歡任務型閱讀教學回答“喜歡”,還有6名學生也表示基本喜歡。有91.2%的同學希望繼續采取任務型的教學模式。
實踐證明,任務型閱讀教學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確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大良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