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陽
摘 要:學習音樂是一種高尚而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動,對于建立審美心理結構、美化心靈、啟迪智慧、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審美
音樂是以人聲或樂器聲音為材料,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的流動中創造審美情境的表現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音樂以旋律、和聲、配器等基本手段,以表達人的審美情感為目標,具有較強的情感表現力。學習音樂是一種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文化活動,音樂的美,對于建立審美心理結構、美化心靈、啟迪智慧、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音樂能培養豐富而高尚的感情和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是一種以情感表現為主要特征的藝術。當豐富人的聽覺時,能夠在聽者的心靈中激起強烈的感情共鳴。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是培養和積累豐富的內在情感、生動的想象和審美能力的重要基礎。據對成年音樂家進行測驗發現那些從2~4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的人,92%的人有絕對音高感。如果從14歲才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則只有65%的人有絕對音高感。因此,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從小就對兒童適時地進行音樂教育,能逐漸使他們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二、音樂能培養豐富的審美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審美感知能力,是在審美對象的感受基礎上把握住對象的意義、內容或內涵意味的能力。優美的音樂是人類大腦中最美好情感信息的釋放,它具有偉大的力量。我們在欣賞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時,心靈為之震撼,它蘊涵著引人深思的哲理,“打破黑暗走向光明,通過斗爭取得勝利。”正如恩格斯在給他姐姐的信中曾寫道:“昨天晚上聽到交響曲(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真是了不起的音樂!假如你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音樂作品,那你可以說一生沒聽過什么好的音樂。”
三、音樂具有催人奮進的魅力,可以開發人的智力
優秀的音樂能夠啟迪和激勵人們在任何情況下去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念與決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表現了中國人民在民族危難時刻投身抗戰奔向前線,為民族生存而赴湯蹈火的英雄主題,許多仁人志士在這首歌曲的激勵下,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英勇斗爭。今天,我們唱起這首歌依然熱血沸騰,它是站在社會、時代的前列激勵人們前進的號角和戰歌。
智力是認識活動中的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綜合性能力,它包括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與觀察能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對于出生不久的嬰兒,對聲音很敏感。三、四個月大小的孩子,當聽到各種玩具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時他就會轉頭尋找,這就是最原始的觀察力。那些2~5歲的兒童,通過歌唱和演奏樂曲,提高兒童的記憶力,不管歌詞有幾段,也不管樂曲的篇幅有多長,他們都能夠熟練地背唱或背奏。兒童通過演奏節奏短、速度快的樂曲,可以提高兒童的思維敏捷力。音樂在推動欣賞者思維發展和直覺的產生方面有著強大的力量。
四、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可以拓寬人的藝術視野
音樂不但可以直接表現人類各種細微復雜的情感情緒,而且可以直接觸及人的心靈,激發和宣泄人的激情。人們從音樂中找到快樂,精神上得以慰藉。例如信天游,是陜北人民音樂創造的結晶。在日常勞動、行腳趕路及節日喜慶中,當地群眾都要以信天游助興。難怪有一句民諺說:“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陜北,由于交通不便,運輸全靠毛驢,于是隨之產生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腳夫。他們常年累月奔波于大川深溝之間,除了毛驢之外,他們最親密的“伙伴”就是信天游了。《腳夫調》是信天游的一種,也是腳夫創作的歌曲。歌中反映了腳夫寂寞凄楚的生活,蘊涵了一種對人生社會的感慨,唱出了腳夫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音樂文化是一種“民族現象”,它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動體現。有著其各自的固有性和文化價值,正是這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構成全人類的世界音樂文化。通過學習音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俗人情。例如,欣賞世界名曲《沃爾塔瓦河》,可以領略中歐捷克的美麗風光。
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聽聽輕松、歡快的音樂可以解除疲勞、放松精神、心情愉快。音樂治療的作用,主要在于音樂所具有的特殊的滿足情緒情感交流、意象以及自我表現需要等功能。音樂能夠使人對過去的經驗產生聯想或使人在此基礎上產生想象,甚至誘發人對非現實生活的夢幻。在這樣一種想象或夢幻世界中,人能夠從現實生活的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進入安樂狀態。
音樂能夠促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身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擔負起音樂基礎教育的責任,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做到班班有歌聲,讓每位同學都要學會一種樂器。通過音樂課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遼寧省瓦房店市機械制造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