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摘 要:新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擺在突出位置,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等新理念,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習習慣新課程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學生對數學情感的傾向性表現,數學學習的習慣是學習者克服困難取得學習成果的重要保證。從現階段小學數學的教學來看,由于受到以考試分數為主要標準的評價體系影響,大部分老師在教學中重數學知識的落實,輕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于是我們可以看到,一般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有學生表現出數學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的缺乏,他們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主動性較差;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一定的困難就容易退縮。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的習慣
目前,小學數學(課改)是一門以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為基礎的學科。可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也是學好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一種學習手段。通過觀察可以了解事物發展的特征,及其發生的條件。還可以獲取的數學信息來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興趣是人要求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一種心理渴望,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在觀察問題上往往帶有一種極強的好奇心。例如:小學二年級實驗教材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恐龍不同位置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三個層次的觀察活動即本位觀察、換位觀察、全面觀察,親身體驗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龍的樣子是不同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興趣,教師要從學生的觀察生活和親身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問題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鼓勵學生選擇到自己最喜歡的觀察方法,使學生懂得觀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觀察后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學生真正體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從小處入手,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年齡較小,積極性易于調動。所以,我從點滴之處入手,讓學生有合作的興趣,并培養主持人,讓學生明確一些合作的方法。
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重在學會合作。在異質小組中人人都要有明確的分工,小組中確立主持人、發言人、討論員。同時,很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建立小組合作的最初的意識。實行第一次合作,小組共同商議起組名,并講出叫這個名字的原因。如:有的小組叫“柯南”,是受動畫片的啟發,柯南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男孩;有的小組叫“春苗”,聽起來有點俗氣,但學生在講述道理時頭頭是道,說:“愿我們小組的每一個人都像春天的小苗一樣茁壯成長!”……為了激發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興趣。我為每個學生準備了胸卡,上面寫好組名、姓名及自己在組內擔任的職務。學生只要一戴上它,小胸脯就挺得高高的,在組里也能積極發言,胸牌成為提醒學生進行合作的標志。
三、利用學具操作,啟發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促進他們從操作中去思維,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如教學9的組成,我先讓學生拿出9根小木棍,分成兩堆。提問:“9能分成幾和幾?”使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一邊分,一邊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并且指導學生做到手、腦、眼、口同時并用,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有序思維。最后,歸納出9的組成。這樣充分運用學具,讓學生邊動手、邊思維、邊動口,用操作啟發思維,用思維指導操作,并用語言表達思維。結果,學生對9的組成既能加深理解,又能牢固掌握。
通過學具操作,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思維過程,通過分析、綜合形成知識體系。如教“退位減法23-7”時,讓學生帶著“從被減數個位3里減去7,不夠減怎么辦?”這個問題,用小棒擺擺看,結果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思維方法,在幻燈片上分別作出演示:(1)將7分成3和4(因為小棒有零頭的3根),先拿走了3根,再解開一捆,從中拿走4根,剩下的和另一捆合并得16根;(2)解開1捆小棒,從中拿出7根,剩下的和3根合起來,再與另一捆(10根),合并得16根;(3)解開一捆小棒和3根合起來得13根,從13根中拿出7根,剩下的6根和另一捆合并得16根。同學們通過觀察、分析,一致認為,三種方法都正確,但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一種方法擺小棒要動手操作5次,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雖然都是動手操作4次,但第二種擺法,易將原來的3根漏掉,而第三種是先合并再拿走,可以避免這個錯誤。這樣,學生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分析和綜合,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理清了思維過程,培養了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橋頭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