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常
摘 要: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為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首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針對數學課堂思維訓練,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教學方式學習內容數學思維
在數學課堂思維訓練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認知層次、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與解決問題的空間,或先導后放,或先放后導,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主動完成知識的遷移與內化,以達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發展的目的。
一、在問題情境中開拓思維
問題情境已成為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一座橋梁,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一些對學生富有意義的、又與教學內容有關聯的問題事實,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中。這樣通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在實踐操作中開拓思維
數學問題和數學思維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在操作中自主獲取知識、發展思維。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先用現實生活中屬于圓形的物體舉例,使學生認識了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至于怎樣畫圓,教師不用作示范,就讓學生自己想方設法大膽嘗試。“你們會畫出標準的圓形嗎?看誰的方法最好最多?” 學生相互協作,人人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很快大部分學生都學會借用圓形物體(如硬幣、墨水瓶蓋等)或圓規畫圓;然后,教師進一步激勵學生進行探索,“如果要建設一個圓形大花壇能用圓規畫出來嗎?” 這種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大膽探索,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及學習興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在游戲過程中開拓數學思維
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以巧妙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時,可讓學生猜謎:“小小圓形運動場,三個選手比賽忙,跑的路程有長短,最后時間一個樣。”生動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象地揭示了鐘面的特點和時、分、秒間的關系,從而激發了兒童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又如,教學“反比例的認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做一個活動,先請12位同學走上講臺,按老師的要求站隊。依次是每行站2人;每行站3人;每行站4人;每行站6人;每行站12人;觀察每次站了幾行,并做記錄。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形象揭示了成反比例關系的量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在多媒體教學中開拓數學思維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現代化媒體能形象地模擬思維世界,再現思維過程,促使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散思維過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圓柱體,讓學生想象和思考“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接著,畫面上緩緩展開圓柱體的側面,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你認為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體的什么?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體的什么?”讓學生思考并再看一下剛才的演示,進而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公式。至此,同學們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散,他們認為如果不沿著圓柱體的高展開側面,那得到的將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圓柱體的高,并爭著動手操作、驗證。
實踐證明,巧妙采用生動靈活、富有情趣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點燃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的火花,對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性學習有著特殊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貴在學生參與》,中小學教學研究
作者單位:貴州省盤縣紅果鎮中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