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在歷史教學中,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不能孤立進行;它與歷史教育各項目標的落實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教學中,如何具體落實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歸屬于能力的范疇,因此,有必要從歷史教學目標的角度對其進行考察。
首先,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包含著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它與其他各項能力一起,共同構成了歷史教學的能力培養目標的內容;同時,歷史教學中的各項具體能力培養里,又或多或少都離不開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例如,記憶力是中學歷史教學中要培養的能力之一。但是,歷史的記憶力是以對所記內容的理解為前提條件的,離開了對內容理解的記憶,對歷史學習而言,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對歷史內容的理解本身,就應該包含著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再如 ,歷史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中要培養的又一重要能力。如果采用一般思維的智力品質分類方法的話,完整意義上的歷史思維可以劃分為歷史再現性思維和歷史創造性思維。因此,在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發展中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應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其次,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與歷史知識相互依存。大量的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證明,創造能力的產生和發展,是以已知的知識和信息為前提條件的。古今中外的許多大發明家、大科學家之所以能夠有各種各樣的發明、創造,是與其具有廣博深厚的知識和經驗分不開的。離開了已知的知識和經驗就沒有發明和創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這個道理。由于歷史“一度性”的特點所決定,在史學研究中,任何一種接近科學的結論的得出,都是以充足而翔實的史料作為前提條件的;而史家對許多歷史問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則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夠的史料依據。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同樣離不開必要的歷史知識和材料。但是,在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仍然大量存在著用采取忽視和削弱歷史知識教學的方式,去培養所謂的“歷史創造能力”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在教學中,一味地強調調動學生“思維”;設計大量超越學生水平、難度很大、脫離基礎教育目標要求(非常專業)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卻不給或不可能給學生提供解決這些問題所必須的知識和材料。這種做法,違背了創造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不能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因而也就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歷史創造能力了。
再次,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不僅同教學目標聯系密切,它與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測量和評價之間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真正要做到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就必須從歷史教育的整體改革入手,全面解決當前歷史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的問題。例如,在教學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史實加結論的教學內容模式不變,創新的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就只能流于形式。因而,在教學內容方面史料和觀點的取舍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根據怎樣的教育、教學思路來選擇材料,創建歷史知識結構。非常遺憾的是,當前不少同行仍將精力放在史料和觀點取舍的問題上,而對中學教學中歷史知識結構的改造和創建問題卻鮮為問津。而這正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再如,在怎樣搭配教學組織形式,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采用哪些教學測量和評價方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僵化、教條的形式主義傾向。這些都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學歷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狹義教學環節中的孤立問題。其涉及的范圍很廣,幾乎包括了歷史教育、教學的所有領域。因此,解決起來既復雜又費時。其間需要做大量科學的定量和定性工作,而不能僅憑想當然或帶有很明顯隨意性的所謂歷史課“教改試驗”。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三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