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勝
摘 要:本文主要就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做了幾點闡釋,即要分清層次,簡化思維;依題設問,調動思維;設置矛盾,啟發思維;變曲為直,引導思維;結合實際,發散思維。
關鍵詞:課堂提問藝術 思維
新課程標準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鑒于此,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問”得執著、辛苦,學生卻答非所“問”的提問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代教育要求。實踐證明,要提高提問效果,還得講究提問藝術,以問激起學生思維的千層浪。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一、分清層次,簡化思維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需要教師高屋建瓴,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大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例如,教《故鄉》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具有深刻的哲理,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 “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
二、依題設問,調動思維
文章的題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華的凝聚。文學大家均重擬題,以期先聲奪人,語文教師也應抓住文題,披文入情,巧設疑問,既培養思維能力,又引起學生探究課文的欲望。例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說說這篇散文的寫作順序是什么?(2)寫作的主要內容是什么?(3)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這一連串的問題無不扣題而來,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又使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腦之事。問題一提出,頓時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群情振奮,學生發言踴躍,加上老師適當點撥,很快明確了答案。
三、設置矛盾,啟發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不拘一格,新穎的提出問題,使學生大腦皮層產生重錘敲擊般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四、變直為曲,引導思維
文似看山不喜平。語文課堂提問也要避免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要善于轉彎抹角、改頭換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執教《愚公移山》時,有個典型的范例:“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意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捧,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五、結合實際,發散思維。
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重點應放在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興趣、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方面,把課堂真正變成啟迪學生思維的園地。通過提問,使得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索、自行發現和掌握知識,以開發學生思維,增強教學效果。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再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但是,課堂提問的藝術僅體現在問題的價值及適度性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必須“恰當地提問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因此,教師應該研究學生的心理,把握提問的契機,創設提問的情境,選擇提問的角度,不斷變換提問的形式和方法,用提問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自“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只要教師在課堂提問上多下工夫就一定能使學生始終感覺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