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瑞發
教與學是一種信息的相互傳遞。教師與學生都需要不斷從對方獲取信息來調控自己思維的對象、趨向、進程和節奏,從而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是由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來決定的,這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教師在教學中只能起主導作用。學生知教師之所想當然必要,但教師知學生之所想則更為必要。教師雖然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情況,但回答問題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并且回答的也多是教師根據教材提出的往往帶有主觀色彩的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重視來自學生的疑問。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視發現提出問題的。費爾巴哈說:“新知識從懷疑中產生。”我國宋代的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李政道博士說:“學生最主要的就是學會提問,否則將來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那么,怎樣來培養學生生疑、質疑、善疑的能力呢?筆者總結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有如下體會:
首先,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他們能夠生疑、質疑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每個學生都有求知欲、表現欲和成就欲,這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進而形成學習動機的基礎,而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滿足學生求知欲、表現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師應當用廣博的知識、嚴謹的求學態度、可親的教態、生動的語言以及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啟發、誘導、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此基礎之上,要愛護和相信每一位學生,平等地去對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差生)都充滿自信。對學生所提出的每一點發現、見解,每一點提高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慢慢地為學生營造出這樣的一種氛圍: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無論自己的意見正確與否,都會受到正確的對待,因為任何的探索都是積極的、有意義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地發展,才能去積極地生疑、質疑。
其次,立足教材,教會學生摸規律,找方法
學生生疑、質疑之后,還要教會學生善疑,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往往是從模仿和借鑒開始的。要教會學生善疑,我們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做好示范。具體操作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一篇作品遵照其邏輯規律,按系統序列分解為切入角度準確、梯度合理、深度適宜的一個個問題,然后分析解決。不僅要搞懂“是什么”,更要搞清“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教材,更主要的是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立足于學習它應遵循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重視對隱含信息的發掘,零散信息的總括以及對它們的評價,落腳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和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人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正是這個道理。從這點來看,教材是例子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再次,教師要做好組織調控工作
學生生疑、質疑、善疑的能力是逐漸培養出來的。教師要有計劃地由自己提出問題而過渡到由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教師要先激發學生生疑、質疑,要激活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思路,誘使學生開口。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后,要引導學生反復深入地思索。
學生開始生疑、質疑后,會出現種種情況,這就需要教師的組織調控。當學生的思維裹足不前時,就需要教師的點撥疏通;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偏離了教材時,就需要教師調整;有時學生的認識趨于一致,但是浮在表面,提出的問題不夠全面辯證,就需要教師誘導引歧;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過于分散雜亂,就需要教師集中理順。當時機成熟時,還要歸納總結。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來說,教師不應急于表態下結論,而應組織學生討論,最好是七嘴八舌,甚至是爭得面紅耳赤。這樣多交流,相互啟發,深刻反思,使思維處于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將大大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最容易出現“頓悟”,產生認識上的飛躍,從而提出新的問題。當然,在討論中,也需要教師組織調控。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宜讓學生討論,教師也可以來講解,但這講解要有啟發性。如果問題沒有普遍性,可指點途徑,讓學生課下自己去解決,或者在課下做個別講解。
最后,采用多種形式的提問方式
學生可以在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中隨時提問,也可以在教學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教師留出的一定時間內提問;可以單人提問,也可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一名代表來提問……總之,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目的是讓學生多提問題,多提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
總之,我們期盼著我們的教師能更多的采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學生自己動腦、動嘴去發現、提出問題;教師分析解決一些問題,但更多的是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組織下,在嚴肅認真而又生動活潑的氣氛中,不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智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發現、提問的能力,養成了主動去探究去創新的習慣。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