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墨菊
摘 要: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到實踐中,把握技術文化要素,提升信息素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就明確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并提出了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 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教學
新課程目標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課程內容倡導的是“新、活、寬”,學習方式倡導的是自主、探究與合作,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本人對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作了一點探索。
一、放棄“以教為主”,讓學生“以學為主”
教師教得靈活,學生學得自主,這是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的操作有許多都是相似的,教師有時不必講得太多,指導得太細。比如在教學PowerPoint的超級鏈接時,先給學生演示沒有鏈接的作品,接著提問:現在只能一張張按順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嗎?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級鏈接的方法。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本,以學為主,但并不是教師不教,教師不講。教師應該說的地方必須要強調,只不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創造者和實踐者的角色展現。
二、強化上機實踐、引導學生自主創作電腦作品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分組討論、動手實驗,才能讓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比如,在用Poerpoint創作作品,要求:①一個富有創意的主題。②應含有藝術字、圖像、圖形、各種風格的文字背景及動畫效果。③作品完成后,學生互相評測。公開贊揚每位學生作品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個別指出不足之處。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培養協作精神。 通過這樣的上機實踐,必然使學生信息素養不斷進步,從而提高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
三、注重協作,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結協作精神。
協作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必須具備的素質,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教學中,我們在鼓勵學生去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加強了此方面的訓練。比如:在教學用word制作一份小報這一課時,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同組的同學一起討論,確定小報的主題。然后把任務分成若干個子任務,有的負責文字、圖片等資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負責版面的設計等。在協作的過程中,小組同學要進行討論、溝通,達成較統一的認識后,即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報。通過協作學習,小組討論、意見交流等形式,促進學生的溝通,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理解。
四、注重課堂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評價時努力做到評價的多元化,評價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評價,學會公正的評價,學會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評價自己,就象學會學習一樣學會評價自己與他人。
時代在進步,計算機技術在高速發展。要培養新一代緊跟著信息社會的合格人才,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潛心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善于總結教學經驗,經常汲取新的知識,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教育部
2.《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中小學教師自修教程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