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峻
[摘要]針對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全面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計算機基礎課教育教學提出改革對策。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育 計算機水平 網絡化教學 OSTA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20122-01
一、引言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色。而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并普及應用,導致各行各業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并有將信息技術與行業融為一體的趨勢。結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與此相關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在整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就凸顯其重要地位,計算機基礎教育應是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并積極開展計算機基礎教育,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水平。因此,如何針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具體情況,研究探索適合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改革,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課程目標
高職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是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反映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其課程目標可以表述為:使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具有操作層面、技術層面和專業應用層面上的基本信息素養;能夠利用計算機去獲取、分析、加工、處理、傳遞信息,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逐步具備計算機操作使用能力、應用開發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并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中取得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資格證書。
即是說計算機基礎課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再結合它在各行業應用信息技術中的位置,反過來又印證了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計算機基礎教育與行業應用相結合體現了實現高職院校教育主要培養目標的一種具體途徑。因此,重視和加強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對提高高職院校整體教育質量、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競爭力具
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三、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面向應用的要求認識不足,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與專業銜接松散。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工作崗位,對計算機應用能力需求不同,而高職院校在計算機教育中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的模式,不能滿足各專業在計算機方面的特殊需要,也不適應市場經濟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這種培養方案造成了對資源和學生時間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現代生產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
2.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內容難以統一。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就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但是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性。計算機水平的不一致,使教師要盡可能兼顧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入學前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感覺課堂內容太淺,沒有學習興趣,而入學前計算機水平較低的學生卻又感覺上課聽不懂、跟不上,課后難以消化。這種現象說明了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明顯地加大了教學難度。
3.教學手段、方法、考核方式落后,教學目標不明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發展經歷了黑板加粉筆、計算機加大屏幕、網絡化教學平臺三個歷程,但高職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為一半理論課一半上機課。作為新教學手段的網絡教學平臺和新的考試手段的網上在線考試,沒有很好地與計算機基礎教學結合起來,導致現有的教育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擺脫教師講課為主的教學模式。計算機基礎課重視的是動手能力,然而還有很多高職院校仍采用筆試的考核形式,導致計算機基礎課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并且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較嚴重的為教計算機而教計算機的現象,致使教學目標不明確。如在講授“圖像處理”課時,教師只注重講解命令、工具如何使用,而忽視了如創意設計、建模等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圖像處理”課教學目的不只是學會使用某軟件,而是培養學生利用該軟件設計出作品的能力。
四、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從應用出發,面向職業崗位。根據課程目標,結合實際需要,建議以OSTA(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為指揮棒,設置高等職業教育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目前,由國家勞動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開設的OSTA考試,其出發點是培養和考察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注重技術技能培訓,并根據不同領域中的計算機應用情況規劃若干個實用軟件模塊,分別獨立培訓考核。這些考試模塊相對獨立,重視測試掌握應用軟件的使用或專門技術的應用技能,可根據需要選擇考試模塊和參加培訓。為了突出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可把每一個模塊又劃分為若干個任務。高職院校可聯系專業特點、社會需求開設相應模塊課程,并借助多媒體手段,采用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
(二)因材施教,分級教學。建議高職院校在新生開學的前兩周內對新生進行一次計算機水平摸底考試,在同一個系或專業內,根據學生的得分情況劃分為一、二、三共三個等級。根據各個級別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不同的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循序漸進,通過學期考試,不同級別的學生可以實行級別滾動調整。這種分級教學做到了各類學生在學習中都能有興趣,都能有所發展。從而使不同級別的學生的學習都得到了優化,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實現計算機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專兼結合,打造優秀團隊。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既是構建科學課程體系和課程開發的重要保障,更是教學方案能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教學師資可以由三部分人員組成,一部分是計算機公共課教師,第二部分是計算機能力較強的專業課教師,第三部分來自企業兼職教師。他們各有所長,計算機公共課教師有較扎實的計算機專業功底,專業課教師更了解自己的專業,而來自企業兼職教師了解企業IT應用情況,他們可以開發許多來自企業的教學案例。當然他們也有各自的不足,在教學分工中應揚長避短,并在教學中,相互學習,互相提高。
五、結論
總而言之,高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是質量和特色。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從觀念更新與模式轉換向教學過程深入,這樣的改革方向是一種必然。怎樣加強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是每個從事該專業教學的教師要研究的中心。相信每一位教育者都在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體會到,采用科學的授課模式,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和學生應用
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吳文利,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
[3]高鷺、周李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