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
摘要:哲學思維方式是人對哲學問題的理解、把握和評價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的實踐思維方式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站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節點上,對中國共產黨具體運用實踐思維方式而形成的建設思維方式和創新思維方式加以論述,無疑對于促進改革開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哲學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建設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8—0019—02
一、 哲學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
黑格爾說“哲學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1] 。哲學思維方式,實際上是哲學家對哲學問題的理解、把握和評價方式。哲學家對哲學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對相關哲學問題的提問方式、理解方式、評價方式就不同。任何真正的哲學無不是一定的哲學家用他獨特的哲學思維方式,理解和把握存在(不管他把存在理解為一種什么樣的存在)的理論成果。[2] 哲學思維方式,屬于哲學理論的內在的思維邏輯,表現著哲學對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以及處理事物的方法。哲學思維方式有根本思維方式、基本思維方式和具體思維方式之分。馬克思之前的整個近代哲學,從哲學思維的根本思維方式來說,經歷了樸素辯證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思辨思維方式等幾個階段。馬克思在對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中,創立了唯物史觀,確立了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以實踐為中介說明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從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出發尋求人類解放的道路。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哲學思維所應把握的存在,由于它是受實踐規定的屬人世界中的屬人存在,所以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發展的實踐的存在。實踐是生成人的世界的一切矛盾的總根源。這表明,屬人世界始終是受人的實踐規定和制約的,在實踐中不斷地產生和解決屬人矛盾而存在和發展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社會不是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理解的,作為自然生命存在的人的共同體;不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理解的,作為人性和獸性絕對對立的、抽象的人的集合體;也不是思辯思維方式理解的,受絕對觀念規律支配和制約的人的社會發展,或主觀唯心論者從主觀方面理解的,受人的意志、動機決定的人的社會運動。
由于實踐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首要地位和決定作用,馬克思哲學也稱實踐哲學,馬克思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即實踐的思維方式。所謂實踐思維方式 ,即從實踐理解一切相關哲學問題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的確立,是它能夠超越先前的一切舊哲學的思維方式的關鍵所在。可以說,以實踐為本質和內核的哲學思維方式是馬克思在思維方式上實現偉大變革的理論實質和真正意義。“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特征和精神實質。”[3]
二、 實踐思維方式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具體運用
時代的發展是以實踐的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任何思維方式也總是植根于一定歷史時代的實踐和科學發展的土壤中,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實踐的產物,總是歷史的、具體的。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和實踐方式的改變、實踐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思維方式的變革。社會實踐的規模和水平決定著人們思維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程度。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4]任何哲學思維方式的存在與發展,都根據一定的時代課題的改變及其解決方式的轉換而改變。正像任何一種哲學思維方式都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態一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十年實踐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指導、堅持實踐思維方式的三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堅持實踐思維方式的典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實質,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具體說來,可以把這三十年的實踐這一根本思維方式表現為建設思維方式和創新思維方式。
(一) 建設思維方式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徹底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堅持運用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通過對“兩個凡是”的批判和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使我黨重新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轉移,從而開創了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在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第一次飛躍,創生了以和平建設為主題的建設思維方式。
鄧小平建設思維方式有著極為豐富的理論內涵。首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既是鄧小平建設思維方式的理論基調,也是其得以在全黨確立并指導改革開放新實踐的前提。對于什么是解放思想,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5]在這里,鄧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統一了起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而團結一致向前看則是這兩者在思維方式和思想路線上的根本訴求和最終歸屬。其次,百年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質上是對傳統的“以階級斗爭為綱 ”的根本否定,是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要求。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應當體現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為此,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基本點,前者是建設的根本動力,后者是確保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只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算成功。再次,在“三個有利于”下,放大膽子,加快步伐。鄧小平對中國建設的發展和出路問題始終帶有強烈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為使中國盡快擺脫貧困落后和實現民族振興,鄧小平以“三個面向 ”氣度,提出在“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下,放開手腳,大著膽子走的工作思路。他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6]針對社會發展中諸多抽象的社會主義觀和機械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鄧小平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進行了有力的回擊,通過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貓論”、“不爭論”等思維觀點,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的認識問題,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保證。可以說,在鄧小平建設思維方式的指導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得以完全展開,而鄧小平建設思維方式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建設實踐中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建設思維方式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二)創新思維方式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源泉和動力。我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證明,“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與我們不斷進行的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分不開的 ”。[7]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創新同樣是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應有之意。江澤民在《論“三個代表 ”》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就是在于它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 ”。[8]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同新時期中國社會的創新要求結合起來,便產生了創新哲學這一新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該時代精神反映到哲學思維方式的層次,便升華為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基本范式和根本原則的創新思維方式。作為新世紀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哲學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方式實質是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在開拓創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最新發展形態。
新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一種以創新思維方式為實質和內核的創新哲學。創新哲學及其思維方式秉承了建設哲學的實踐內核,作為鄧小平建設思維方式在新時代環境下的持續演變,創新思維方式必須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新知識、研究新問題、應用新方法,以不斷豐富和完善創新哲學的理論建構。首先,要接受新知識。知識是思維的元素,是推動思維方式進步的強大動力。新時期創新思維方式必須以知識的不斷創新、知識的創造性運用和傳播為首要前提。其次,要研究新問題。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上,必將涌現出許多新的情況,以創新的姿態,不斷研究新問題、解決新情況,是進一步擺脫傳統思維方式束縛、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識的必然要求。在不斷研究新問題的過程中,勢必伴隨著新舊思維方式的激烈沖突,從而推動人們創新原有的思維定勢,實現思維方式的推陳出新。最后,要應用新方法。創新的實質就是以反常規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程序,也就是不斷應用新方法。只有不斷嘗試和應用新方法,才能不斷打破舊有思維方式的陳規束縛,從而不斷地解決新問題,實現思維方式的破舊創新。
從建設思維方式到創新思維方式,展現了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在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兩種具體的歷史形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哲學思維方式及其哲學思想的理論特質,同時又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時代精神以及不一般的哲學追求。現階段,只要我們堅持實踐思維方式的不斷創新與改革開放的良性循環,就一定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上取得輝煌的成就。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小邏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8.
[2][3]倪志安,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5.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364.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372.
[7][8]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46、75.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