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蓓蓓
摘要: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減少,企業經營遭遇困境,部分企業已處于倒閉、停產、半停產狀態,迫使企業不得不大幅度裁員,以至在2009年春節前出現大批量農民工提前返鄉現象。與此同時,國家相繼出臺了很多惠農改革措施,讓更多的返鄉農民工能加入建設新農村的大軍。無論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角度還是從解決農民工歸宿的問題的角度,或者說從整個國民經濟長遠健康發展來看,農民工回到農村建設新農村是一個良好的歸宿選擇。
關鍵詞:統籌城鄉發展;農民工;歸宿
中圖分類號:F30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042-02
在我國,尤其是逢年過節,無論是汽車還是火車上,總可以看到無數奔波勞碌的農民工,帶著激情與夢想,離開生養多年的家鄉,涌入陌生的城市,尋找落腳點。面對復雜的城市環境,農民工很難被城市認同,也失去了應有的歸宿感。對農民工歧視、侮辱的報道也比比皆是。結果,他們雖然身在城市,根卻還是在農村。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走向蕭條,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東南沿海地區數十萬企業破產關門,數千萬農民工打起包裹,帶著無限留戀和無奈,回到農村。通過新農村的建設,他們能夠將城市文化、資金、技術、信息帶入農村,最終也能解決自身的歸宿問題。
一、農民工就業現狀
(一)農民工總體數量大
從國務院農普辦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的數據顯示,全國有5.3億農村勞動力,除去從事農副業者及其在鄉鎮企業工作的外,其中1.3億轉向城市打工。而在2009年2月2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表明,在1.3億外出農民工中,大約有2 000萬的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就返鄉了。所以在農民工這個龐大的群體中,每年有那么多的流動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求工作,而城市中每年的待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又不斷有新增勞動力的出現。因此,城市的就業壓力很大,要解決好農民工就業問題并非易事。
(二)農民工非正規就業特征比較明顯
1.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較低
外出就業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為8.64年,接近初中畢業,比未外出者高1.74年,比就地轉移(含外出不足3個月)者低0.01年。曾外出回流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為7.49年,雖高出未外出者0.59年,但比1999年外出者低1.25年。不管是在北京、上海、深圳還是其他城市,進入視線最多的就是農民工,由于他們的教育程度比較低,他們所在的崗位,大多分布在建筑業、餐飲業、制鞋、制衣、玩具、家具、水泥、化工、倉儲等一些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臟、累、苦、險”等職業。受文化程度的制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能靠出賣體力謀生。即使少數有技術者也是比較簡單的技術,僅適宜于城市非正規部門的工作。
2.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較低
2006年國家統計局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966元,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在2006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中,共調查各類農民工29 425人,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調查的農民工總數的33.66%,只有一成的農民工月收入超過1 500元。農民工月生活支出占月收入的42.75%——農民工每月個人的平均支出為463元。其中,用于住宿費用的平均支出為72元,用于食品費用的平均支出為235元,用于文化娛樂的支出平均為47元。在調查的12個行業中,采礦業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為1 327元,其次是建筑業,平均月收入為1 178元,然后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平均月收入為1 104元。平均月收入較低的行業為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分別為856元、796元和771元。
3.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缺失
一些勞動力市場普遍存在超時間工作、超強度勞動,沒有城市居民所擁有的住房、醫療、失業、義務教育、養老等方面的社會福利。另外,農民工的居住條件也極其艱苦,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簡陋的宿舍,其中有29.19%的農民工居住在集體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廚衛設施的房間,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點,6.45%的人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還有12.54%的農民工在城里沒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間,或回農家居住。農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閑方式僅為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娛樂活動。一些建筑行業的男農民工的健康隱患問題也是屢屢見于報刊新聞,同時煤礦各類事故也是屢禁不止。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也存在問題,只有很少比率的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的能帶子女在當地城市上學。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遷移,派生出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和智力培養方面的問題也值得深思。
(三)農民工現實的選擇
通過對農民工現狀的了解,可以看到在農民工循環流動過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事業上獲得成功,能在城市打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能夠長期留在城市;或通過婚姻,能夠在城市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而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在城市經歷滄桑坎坷,當過了打工的最佳年齡的時候,最終還是要選擇回到生他養他的老家,過上往日的鄉村生活。他們是農民工階層的絕對主體,他們現實的狀況決定了農民工未來歸宿意愿。
二、對農民工歸宿選擇的思考
每年大量農民工離開家鄉出去務工,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數量相對減少,但另一方面,農村的住房卻在不斷地增加(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全國農戶平均每年新增約8平方米的鋼筋混凝土住房面積),而且據調查,我國農戶大約有25%的住房常年沒人居住,其資源價值約2萬億元人民幣(每平方米按260元計算)。如果這些資源交易進一步市場化,資源的價值也會逐步增加,這樣大量閑置的資源如果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對于我國耕地保有量的目標是18億畝,而我國農戶總數約2.4億多戶,平均每戶耕地面積大約為7畝地的情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浪費。農民工的根在農村,作為城鄉交流的橋梁,他們可以將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文化帶入農村來建設新農村。
(一)新農村建設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新農村建設可以通過改變市場供求關系和提升城市農民工勞動力素質方面來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的二三產業等非農產業來擴大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容量,其次,也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來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農村城鎮化建設,吸引更多的農民工進入小城鎮生活就業,也能夠增強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信心。
(二)農民工可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農民工回到農村能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推動新農村的建設。農民工通過在城市的多年打拼,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的技術、信息、資金投入到農村的生產發展中,同時,國家的支農優惠政策也能激起他們創業的決心,也能帶來更多的創業機會,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建設新農村。另外,農民工受到城市文化生活和現代文明的多年熏陶,也能對加強鄉村文化生活和民主意識,對于農村城鎮化建設和塑造新農村的精神風貌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規模化經營。通過生產畜產品、水果、蔬菜、花卉等農產品,達到農民的充分就業。在種植、養殖、加工、生產的領域中,積極培養一批技術人才,能夠起到帶頭和示范作用,帶領農民一起致富。通過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一些農村科技研究隊伍,根據鄉村本土情況,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特色農業產品,打造自己的鄉土品牌。
(二)加強職業教育,塑造鄉風文明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狀況需要改變,要從體力型逐步轉化為技能型的農民。因此,在農村要進行多方面的職業教育培訓,多開展一些農業科技人才的職業培訓。需要建立農村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和吸引有職教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另外也要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這樣對提高農村職業教師的生活待遇,穩定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起到很好的作用。職業教育的擴大化,也能夠培養一批懂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
(三)強化民主意識,統籌城鄉社會保障
強化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識,提升農村領導干部隊伍的素質,增強農村組織隊伍的凝聚力和團隊意識。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農村干部要起到模范和領導作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該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拓展社會保障資金的融資渠道,使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得到良性發展。尤其是對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把家庭養老和農村養老保險相結合,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
總之,城鄉統籌要求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因此農民工回鄉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建設新農村,這樣“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態良好”的目標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