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貝 劉 靜
摘要:反傾銷作為GATT和世界貿易組織認定和許可的貿易保護措施,是國際通行的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也是用來對付不公平競爭的必要工具。因此,中國企業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外應訴工作,不斷提高應訴能力,是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公平貿易、擴大出口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反傾銷;應訴策略;單獨稅率;替代國
中圖分類號:F74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187-03
反傾銷作為GATT和世界貿易組織認定和許可的貿易保護措施,是國際通行的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也是用來對付不公平競爭的必要工具。它具有形式合法、容易實施、能夠有效保護國內產業且不容易招致報復的特點。近年來,各國反傾銷手段的實施有愈演愈烈之勢。
一、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自1979年6月中國出口到歐共體的糖精鈉被控傾銷以來,中國企業已成為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截至目前,國外對我們出口商品的反傾銷案件已達約2 000多起,其中以歐盟和美國為主,涉及出口金額高達數千億美元,對我國商品出口構成嚴重威脅。尤其在中國加入WTO前后,中國更加成為被控傾銷的對象,這些國家以此作為轉嫁市場放開的損失。這些案件涉及的商品范圍越來越廣,由最初的幾種產品到幾千種產品,涉及包括化工、鋼鐵、機電、機械、建材、醫藥等在內的數十個行業。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我國啟動反傾銷調查的國家越來越多,不僅僅局限在原來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尼、泰國、埃及、阿根廷、馬來西亞等也頻繁采用反傾銷法律手段保護本國產業,而且這些國家采取反傾銷往往具有連鎖反應,也就是說,我國某一商品被某國反傾銷后,其他國家擔心會大量流向其本國,因而也采用反傾銷法律手段進行預防。這種連鎖反應直接導致中國產品的出口市場全球受阻。如中國出口的運動鞋、硅錳、硅鐵、鋼鐵、焦炭等產品,經常招致國外反傾銷的連鎖反應。
由于國外頻繁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并實施反傾銷措施,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的甚至被推出市場,使中國企業遭受重創。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國外反傾銷給中國出口產品造成的直接損失近2 000億。在未來可預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外反傾銷案件的增加將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中國企業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外應訴工作,不斷提高應訴能力,是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公平貿易、擴大出口的有效手段。
二、我國企業對外反傾銷應訴的策略
(一)快速反應,充分準備
反傾銷調查要通過法律程序進行。如果中國企業不積極應訴或者不積極配合調查機關的調查,國外調查機關可以根據所謂的“最佳可獲得的信息(BIA)”(可能是對我方最不利的證據)進行裁決,結果必然是高額的反傾銷稅率。因此,不應訴等于不戰而降,徹底退出市場。根據外經貿的應訴規定以及“誰應訴,誰受益”的政策,以及國外調查機關給予應訴企業的“分別裁決”,應訴企業可以通過應訴取得競爭優勢,繼續出口,而沒有應訴的企業將不能繼續出口或出口受到限制。
中國企業對應訴要快速作出反應。中國企業的一個特點是組織應訴不及時,決策太慢,往往錯過抗辯的最佳時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初裁時間是45天,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企業有很多事情要做,如組織應訴、查詢海關資料、統計調查出口數量和金額等。歐盟案件時間則更緊迫,從立案到答卷只有40天時間,且全部使用英文,還要填寫關于市場經濟的問卷,工作量很大。
由于應訴工作千頭萬緒,面廣量大,時間緊迫,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專門班子,才能出色完成任務。參加應訴的工作人員既要精通生產、銷售、財務等環節的業務知識,充分了解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又要具備認真、嚴謹、不怕吃苦、能連續作戰的精神。
同時,反傾銷案件往往是比較復雜且專業性較強的案件,經歷的時間也比較長,中國企業很難在沒有律師幫助的情況下獨立應訴。而且有些國家對于反傾銷案件的應訴要求必須委托律師作為代理人。律師隊伍不僅包括國內律師,還包括起訴國當地的律師,因為起訴國律師對本國的反傾銷法律制度和實踐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和調查機關溝通。但這些律師往往對中國國情了解甚少,收費也比較高。因此,實行國外律師和國內律師聯合辦案,有利節約應訴企業的成本,也有利于應訴公司有關人員與律師之間的充分溝通,并有利于結合中國國情和應訴公司的實際情況提出有利的抗辯意見,以取得最佳的結果。
(二)認真填寫調查問卷,配合調查機關的調查
調查問卷往往是國外調查機關進行調查的一種重要形式。調查問卷涉及問題很多,比較復雜,包括公司的組織結構、財務制度、出口和國內銷售的詳細交易記錄、實際生產成本等等。國外調查機關往往要求應訴企業在很短時間內按時完成答卷。調查機關還可能進一步發放補充調查問卷,企業都必須及時按照要求完成。在填寫調查問卷時,應當與律師充分溝通,注意填寫問卷的策略,以有利提出最佳的抗辯方案。
除了上述講的填寫調查問卷外,調查機關通常會來企業現場核查,應訴企業應當精心準備,接受核查。應該說明的是,核查是好事,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對我們有利的結果。因為在美國,通常只有經過核查的數據才能作為最終裁決的依據。反傾銷現場核查的結果與最終如何裁決有很大關系,所以一定要全力以赴,絕不能掉以輕心。在核查中,每個關鍵部門(財務、人事、生產、銷售、公司辦公室等)都要有專人負責,每個部門對核查人員提出的問題以及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都要有透徹的理解,以便泰然應對。從生產的成本會計師、銷售部門的財務總管、本案負責聯絡的人員以及掛帥的領導都要認真負責,容不得一點馬虎。實際上,只有他們才對自己企業、自己部門的情況了如指掌,對方要求了解的方方面面,他們最清楚。在核查之前,參加應訴的人員必須明確分工,誰出面回答問題,誰在場外準備材料。核查時,上場的人員不必多,但要了解情況全過程,又要反應快。
(三)從多個角度進行抗辯
1.市場經濟地位的抗辯
在對外應訴反傾銷中給予中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一直是我國近十年來不懈努力和抗爭的目標。歐美國家一直無視中國的經濟改革,仍然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認為中國的企業并不是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因而往往在裁決時采取極不公正和歧視性的做法。近年來,經過中國政府多方交涉和談判,西方國家對待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態度有所變化,大致分為下列三類:
(1)以美國為首的少數國家繼續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原則上使用替代國制度。對此,抗辯的重點是,說明中國該產品和產業屬于典型的市場導向型,積極爭取被訴產品正常價值的直接適用。如果不被認可,應當考慮選擇對中國有利的替代國作為正常價值計算依據,同時做好單獨稅率的抗辯。
(2)以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轉型經濟國”,并制定了判定市場經濟的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仍使用替代國制度。因此,涉案企業必須首先提出申請,并提供充分材料證明符合下列五個標準:第一,企業按照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成本和投入,其決策沒有明顯地受到國家干預,主要生產要素的成本反映市場價值;第二,企業有一套明晰的基礎會計賬本,該賬本是按照國際通行會計準則進行獨立審計并有通用性;第三,企業的生產成本和財務狀況沒有受過去非市場經濟體制的顯著影響,特別是在資產折舊、購銷賬本、易貨貿易、償債沖抵付款等;第四,企業應受破產法和財產權法的保護,以保證其在經營中法律資格地位的確定性和穩定性;第五,貨幣兌換匯率由市場決定。
(3)以澳大利亞、新西蘭為代表的國家基本上視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針對上述情況,中國企業在對外反傾銷應訴時,應當依據各國法律制度的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抗辯。
2.單獨稅率的抗辯
由于歐美一直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分別稅率也是一種對華反傾銷長期爭論的焦點之一。分別稅率和非市場經濟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問題,但是在對華反傾銷問題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歐美認為,由于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企業不獨立于政府,反傾銷稅只能是一個統一的稅率,適用于所有中國公司的產品。這種做法明顯具有歧視性。實際上,中國的企業基本上是獨立于政府的,而且不同企業之間也是完全獨立的。歐美對中國采用“一國一稅”的做法是極其不公正的。
1991年,歐盟裁決不給予中國國有企業單獨稅率,1993年后,還拒絕給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外資企業,條件越來越苛刻。直到1996年7月,歐盟才制定了一個符合單獨稅率的9條標準:(1)企業的大部分股份為非國有,公司管理層中沒有政府官員;(2)公司用地按照市場經濟國家的標準從國家購買或租用;(3)公司有權自行雇傭和解雇員工,并自行決定其工資;(4)公司對原材料供應和投入具有全面的控制權;(5)公司的公共設施,如水電等,有合同保證;(6)(外資企業的)利潤匯出和撤回投資有所保證;(7)公司自行決定出口價格;(8)公司自主經營;(9)公司自主經營,國內外銷售不受任何限制。
最近幾年,美國商務部基本上給予了中國應訴公司單獨稅率的待遇。美國商務部在實踐中認為,中國應訴公司可以提供充分證據推翻“企業不獨立于政府”的推斷,在出口方面不存在政府的控制,從而有權享有“分別裁決”,即單獨稅率。在此,美國采用的標準是,在出口方面不存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控制。不存在法律上的控制是指:從立法上不斷放開對企業的控制;在出口業務和出口許可方面,不存在限制性的規定;其他采取的正式措施表明放開對企業的控制。不存在事實上的控制是指:出口商是否可以在沒有政府許可的情況下自行出口定價;出口商是否有權自行談判和簽訂合同以及其他文件;出口商是否有自行選舉公司管理層的自主權;出口商是否有權自行決定公司的損益。
3.替代國的選擇
在國外調查機關不認可中國應訴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時,將原則上適用替代國政策。這時,替代國的選擇成為應訴成功與否的重要步驟。根據美國法律和實踐,美國商務部在調查中選定替代國的標準是:(1)該國也大量產生相同或類似產品;(2)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相當。美國商務部在實踐中,常常采用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巴西、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作為中國的替代國。
歐盟當局在選擇替代國方面也有非常大的靈活性,歐盟反傾銷法只是規定應當是“適當的”和“不是不合理的”,歐盟當局依據其自由裁量權,制定了一套選擇替代國的方法。在選擇時,主要考慮下列重要因素:存在相同產品;制造工藝和技術以及生產標準的相同性;價格水平的可靠性;行政管理的便利性。實際上,歐盟采用的不是替代國的方法,而是替代工業部門的做法。
(四)適時談判,參加聽證,及時救濟
1.適時進行價格承諾談判,以確保中國企業的出口份額。在反傾銷調查程序中,調查機關作為肯定性初裁后,中國應訴企業可以在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和價格承諾之間進行權衡,向調查機關提出價格承諾的建議和請求。價格承諾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中國應訴企業一定數量的出口。
2.參加聽證會。根據反傾銷案件的進展情況,應訴企業應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促使案件向有利于應訴企業的方向發展。中國應訴企業可以在合適的時機要求召開聽證會,利用聽證會闡述有利的觀點,并同時補充調查問卷的一些不足。
3.行政復審。如果應訴企業的產品在被征收反傾銷稅后,應訴企業可以根據該國的法律規定申請復審,要求變更反傾銷稅率或撤銷反傾銷措施,以便重新進入市場。如果出口企業在原反傾銷調查期間沒有出口被調查產品,根據法律規定可以申請新出口商復審。
4.司法審議和WTO爭端解決應訴企業對最終裁定和復審結果不服的,可以向所在國的司法機關提出司法審議,要求改變或撤銷原裁決或決定。由于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于國外調查機關的裁決對中國不利或者不公平作法,中國企業可以向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出上訴,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除了上述幾點,中國企業在積極而有效地對外反傾銷應訴的同時,應當加強出口市場秩序的規范,事先預防國外反傾銷案件,尤其應當密切跟蹤國外動態,及時調整出口策略。只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扭轉在國外反傾銷行動中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