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摘要: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使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努力探索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革新教育理念應該體現以人為本;優化教育的原則,務求育人實效;完善教育內容,凸顯時代特征,這是新時期高校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三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教育理念;教育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260-02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國社會轉型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和強烈的沖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有所弱化和模糊,對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結合時代需求和學生實際狀況,努力探索加強和改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原則的優化以及教育內容的完善是當前高校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途徑。
一、革新教育理念,體現以人為本
目前,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出現滯后于時代步伐的現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要想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緊跟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徹底革新教育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觀,才能實現教育原則、內容的真正變革,切實使愛國主義教育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
1.革新思想理念:應試教育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教育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時代在呼喚教育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體現教育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查找教育中的問題多傾聽學生意見,改進教育措施多向學生請教,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主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順其自然激發其愛國情感,增強其民族、國家責任,使學生觀念從“應我報效祖國”,轉變為“我應報效祖國”,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喚醒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力量。
2.革新課程理念:單一課程轉變為多樣課程
教育思想理念要革新,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也要改革,其突破口就是課程改革。目前,各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使用的是全國統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筆者認為,切實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必須打破這種“一本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課程的同時,必須注重發揮其他課程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深入發掘蘊含在其中的教育資源,如各學科的發展史料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各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全面滲透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
3.革新校園理念:授課場所轉變為發展空間
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必須革新校園理念,在注重自然環境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使校園由教師的授課場所變成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自然環境建設要充分發揮建筑群體、景點小品等硬件的隱性教育功能,使學生置身于校園中,心中充滿對祖國大好山河、民族文化、骨肉同胞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責任感;人文環境建設要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英模報告、專題講座、書畫攝影展等活動,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氛圍。
二、優化教育原則,務求育人實效
當前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這與貫徹的教育原則有一定的直接關系。目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產生強烈沖擊,經濟社會轉型給大學生價值觀念造成深刻影響,這些都對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構成了嚴峻挑戰。
1.教書與育人相結合。高校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而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存既定的知識。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受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和行為的影響,有些大學只重視具體的操作性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視人格與心智的培養與完善。哲學家費希特早已指出,教育首先必須培養人的自決能力,而不是培養人的適應能力。教育首先不是著眼于實用,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和理解能力,使他們能在目前還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
2.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目前多數高校側重于在課堂上向大學生正面灌輸愛國主義理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最終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實踐行動中,讓大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不斷增強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要動員和鼓勵大學生積極走出校園、融入社會,了解國情、民情、世情,親身感受各行業勞動者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拼搏的精神,親身體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而自覺地將自己的人生選擇與時代要求和祖國需要結合起來。
3.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當前一些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產生模糊認識甚至排斥心理,這些思想問題的解決必須與實際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因此,高校必須把教育人與服務人有機結合起來,既講道理又辦實事,傾聽學生呼聲,了解學生情緒,關心學生疾苦,如做好資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幫助畢業生擇業創業、創造便利的學習生活條件、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實際工作,使他們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愛國情感、道德素質和政治境界自然得以升華。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二者的有機結合能夠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三、完善教育內容,凸顯時代特征
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歷史范疇,每一個時代的愛國主義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特定內涵,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地加以充實完善。世界經濟進入全球化時代,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當前高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該立足于新的歷史條件,結合新的社會需要,突出新的時代特征,以此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針對性和時代感召力。
1.熱愛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這已為中國的革命歷史和建設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等輝煌成就的取得,足以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體現了國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胡錦濤曾向大學生殷切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就是要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因此,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同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從歷史的發展、現實的國情使大學生明白,愛國主要是指愛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祖國。愛社會主義是指愛在中國實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引導他們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要走向世界,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價值觀念,又不喪失自己的國格歸屬和民族特性,這就需要我們強化自己的主體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激揚學子的報國之志,切實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發揮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
3.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充分體現和吸納了時代要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注入了鮮活力量。只有改革創新,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改革創新的基礎在于人才,希望在于青年,樹立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必備的重要品質。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努力培育他們的改革創新意識,確立他們與時代進步潮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4.務求愛國情感的理性表達。愛國主義源于人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需要將其上升到理性層面,否則由于缺乏冷靜的思考、比較和判斷,愛國的主觀愿望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事與愿違。我國已邁入法治軌道,應以文明、和諧、法治的方式表達愛國情懷,這樣既維護了法律的權威性,又顯示了道德的正義性和政治的文明性。江澤民曾指出:“要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熱忱,轉化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振興中華的強大力量。”[因此,我們在激發和熏陶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同時,更要注重理性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滿腔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積極行動,一心一意謀發展,齊心協力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