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我國建筑物潛伏的質量問題令人恐怖。上海“蓮花河畔景苑”整棟在建住房“連根拔起”,是目前房屋質量安全問題的一個縮影。
據國家建設部專家披露,在富麗堂皇的裝修下面,一些建筑的結構性隱患正在威脅業主的生命。過去,大家都把重點放在高房價上了,而忽視了一個更致命的問題———房屋的質量。有人還擔心商品房七十年后如何續期的問題,但我國的商品房又有多少在七十年后還能住得下去?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建筑物質量低壽命更低,中國目前不少建筑物壽命不達標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黑洞。不少建筑物“未老先衰”,吞噬了大量的國民財富。
去年在日本參觀時,我對京都保存完好的大批相當于中國宋代時期的建筑物感到驚奇。宋代的房子還保存到今天,尤其是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不時發生地震,搖一搖,質量仍然沒有問題,讓人不得不贊嘆日本人的建筑水平與質量。同樣,歐洲也經常會有年齡上百的建筑物住著很安全,大批的教室都有幾百年的歷史,還沒有什么問題。當然,我國也有一些建筑壽命很長,但大批的建筑物短命應該是普遍規律。
實際上,我國建筑物本來的壽命標準就低。目前瑞士、挪威等發達國家房屋壽命可達80年,英國房屋壽命更高達132年,而現階段中國常規房屋應該正常使用50年。建設部專家周磊認為,“中國現在的問題是許多房屋可能連50年的壽命都達不到。由于建筑結構問題,許多鋼筋混凝土的壽命不過25年左右”。還有專家認為,甚至我國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這樣的“十大建筑”也存在“短壽”問題。建筑物壽命的縮水已給我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據專家估算,由于房屋實際只用25年左右各種結構弊病就大量出現,中國國內一年的隱性建筑損失至少為4500億元人民幣。另據計算,由于房屋短壽造成的“財富虛數”加起來占我國國民財富的比例高達21.8%,造成每年GDP增長中有2.2個百分點是虛數。
中國建筑物的短壽,與我國建筑行業普遍追求數量忽視質量與壽命有關,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禍”,也就是監管不力。建筑物一般要經過三個環節,設計、施工與檢查驗收,這三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監管出了問題,就會產生嚴重的質量隱患。工程建設需要有最后的把關者,但部分建筑監管機構并未真正地對建筑質量進行嚴格檢查驗收,不少偽劣建筑因此蒙混過關,拿到“出生證”;一些在設計上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建筑也順利拿到了“準生證”。凡此種種,短命的建筑流入市場,交給了消費者,釀成屋倒人亡的悲劇。
中國建筑物的短命問題必須得到重視,不能出了惡性事故,就隨便找個理由蒙混過關,一定要追查下去,把我國各種潛伏的建筑物問題徹底暴露出來,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
環球時報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