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紅
摘要:本文在剖析了當前中小學師生閱讀現狀和素質教育的差距的基礎上,闡述了閱讀的重要性,論述了在小學階段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需要,并結合班級讀書會活動的深入開展以及師生、家長的讀書態度的變化來強調說明讀書是我們生活的必需。
關鍵詞:閱讀現狀;課外閱讀;母語教育;班級讀書會
一、引論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這是全世界讀書人共同的節日。讀書不但可以提升個人精神生活質量,而且對于國家和民族具有特殊意義,因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非常重視兒童的閱讀問題,認為閱讀能力是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因此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指出:小學三年級之前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這是未來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美國教育部曾陸續提出“挑戰美國閱讀”“卓越閱讀方案”;現任總統布什上任后,提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方案,并且將“閱讀優先”作為政策主軸,撥款50億美元,希望五年內讓美國所有學童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具備基本閱讀能力。
2003年初,英國教育部發出號召,要把兒童閱讀進行到底,從電視到網絡,到處都看得到政府宣傳閱讀的信息。
……
當前,讀書的問題已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問題。最近有關部門組織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連續6年持續走低。再來看看學校的讀書情況:學生們目前的閱讀現狀讓人擔憂,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但是一些學生和家長,甚至是部分老師對此的認識卻失之偏頗。可見,由于長年來推行應試教育的濃重陰影,使得被譽為開啟智慧之門的課外閱讀受到了無辜的“冷落”。數據表明,更多的學生在電視與課外書之間更喜歡前者,但是如果讓學生過分地依賴聲像材料,久而久之,就會削弱兒童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有人做過統計,一套小學六年制語文教材,只有340篇課文、3000多個生字。當我們穿過凝重的歷史走廊,面對五彩繽紛的精彩世界,傳授給孩子的難道僅僅是這些單薄的知識,或者說這就是我們給予孩子的全部?顯然,僅僅靠一套教科書,是無法使我們的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的。
讓母語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精神伴侶。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科技的還是人文的……凝聚著人類文化精神的讀物都應進入我們的視野,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
二、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學生讀書的意義
母語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母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語教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業:通過母語學習,將兒童的個體生命引入民族的和人類的精神之源,同時催發新時代民族的美麗花朵——精神之花、語言之花、文化之花。因此,母語教育課程永遠是各個國家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
親近母語的課題研究是從我國母語教育的反思和改革開始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語文教育界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理論方面和實踐領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母語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母語教育地位下降;把一本語文教材看作是語文課程的全部;母語教育忽視兒童的情感體驗、生命體驗,兒童普遍對語言學習缺乏興趣;兒童閱讀尤其是整本書的閱讀指導在我國語文教育體系中缺乏地位;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等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師培養和培訓體系有待改善。
究其根本,問題還出在對母語教育本質認識上的偏離。母語教育的客體是母語,是以一個個的“言語”形式展現的語言文化。母語教育的主體是兒童,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學生”,不是一個個學習的機器。母語教育的傳遞者——教師,是應該既有著良好的母語素養和人文素養,又有著獨特生命體驗的文化傳承者。
現在,我們的孩子可以為了考試得高分猛啃教科書,卻不愿花一些時間去閱讀一本好書,哪怕欣賞一篇短文,除非老師補充說“這個會考”。長久下來,我們的閱讀領域變得極為狹窄,所能接受的只有漫畫或言情、武俠小說之流,這種現象不僅可惜也十分可悲。
《語文課程標準》比較重視兒童閱讀,要求在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該不少于145萬字;除此之外,《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不過,在語文課程改革中,教師在課程資源的利用上還是太局限。例如,教語文就是教語文教材,一個學期只“磨”一本教材,還抱怨教不止;知道課外閱讀很重要,可是推薦學生讀哪些書、如何指導學生讀,卻沒有辦法;也了解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量的規定,但一般都是當成“軟任務”來處理,很少有教師認真落實。可以說,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情況沒有在本次課程改革中得到根本改變。
曹文軒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是一位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江蘇籍作家。走訪過100多所中小學的曹文軒教授,曾經給臺州的小讀者們說過三句話:“財富不在遠方,就在自己腳下”“好文章離不開折騰”“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簡單的幾句話里,深藏著這位走下“塔尖”的兒童文學領軍者的心聲。“中國高級知識分子很多都生活在非常狹小的空間里。有些人高談闊論、憤世嫉俗,甚至憂國憂民,但始終在寶塔的尖上,他們的聲音是朝向天空的,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回音壁,來回震蕩。這些聲音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太重要的意義,但對于寶塔下面的社會而言,卻是十分珍貴的。”曹文軒說自己想從那個高處走下來,到下面來走一走,甚至是去貧窮的農村。“將一些教育理念、文學理念、語文理念、作文理念以及閱讀理念,直接傳到中小學的校長、老師以及學生們那里。”
讀什么書比讀不讀書更重要。曹文軒十分重視閱讀,在他看來,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小孩的閱讀姿態是需要培養的,并非天生,而姿態有高低之分,必須培養小孩較高的閱讀姿態。“這一兩年來我走過了100多所中小學,有機會了解這些學校的閱讀生態,發覺目前是個閱讀生態嚴重失衡的時代。閱讀生態混亂,最嚴重的不是讀不讀書的問題,而是讀什么書。現在的小孩不是沒書讀,相反地,因為出版業的蓬勃,五顏六色的書很多,有很多書是可讀可不讀的,值得讀的書不多。”曹文軒說,很多時候看到孩子們手頭拿著的,無非就是搞笑的,熱鬧的,說話痞里痞氣的書。許多作品,甚至連一段像樣的風景描寫都沒有。曹文軒認為,風景描寫很重要,尤其是寫給孩子看的書,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風景描寫也是讓讀者感受文字魅力的最佳之處。一段好的風景描寫反映了一個作者的文字能力和審美境界。魯迅、沈從文、蕭紅,外國的如契訶夫、川端康成、黑塞、海明威,都是一流的風景描寫大師。記得小時候讀書時抄了很多風景描寫的段子,這對于我后來的寫作來說,真是獲益匪淺。孩子們可以在你作品中看到一棵樹,一股從田野上吹來的微風,既讓自然教養著他們,又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了他們的文字能力和語感。”曹文軒認為,目前的閱讀生態還不如他的少年時代,過去出版業雖然不那么蓬勃,但是他讀了許多好書。
因此,建立“書香班級”,形成一個“書香小社會”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在實施班級讀書計劃時,我指導學生們背誦了《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還定期開展了班級讀書會,依照孩子們的年齡、興趣和喜好選擇教材,如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曹文軒的系列叢書《草房子》《青銅葵花》等優秀的兒童圖書就是孩子們開展課外閱讀的最好教材……
作為語文教師,我之所以推薦這些書給孩子們讀,是希望學生能利用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把母語文化中最經典、最精華的作品牢牢刻在心靈深處,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讓這些濃縮了中華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構成孩子一生發展的文化根基,讓學生們在生命長河的源頭筑起水量充沛的都江堰。相信,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長大,圖書釋放出的源源不斷的清流,能滋養他們的思想,升華他們的人生。
三、靜聽自己成長的拔節聲——我們的班級讀書會和親子閱讀活動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的確如此,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方式和途徑不斷改變著新生一代的閱讀習慣。電影、電視、多媒體、上網等視聽媒介使孩子們接受信息的來源大大豐富起來。有人說,21世紀是眼球經濟,視聽,使孩子眼球運動頻繁,聲覺系統靈敏,對于以安閑靜憩方式為主要特點的讀書,其興趣顯然降低了。
呼喚靜讀,遠離塵囂,讓浮躁的心靈變得平衡和充實,寧靜而致遠,惟其閱讀能達到之。在人生黃金時期孩子們太需要真正的充實和滋養了,讀《論語》《孟子》可以幫助孩子們重塑民族精神。記得莊子曾說過:“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就應當擁有這般審視天地之大美的博大胸懷,就讓我們用中國最傳統、最樸素的教法把孩子們閱讀課外書的熱情充分激發和調動起來。相信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它會再次證明:現代化不拒絕課外閱讀,現代化需要課外閱讀,關鍵是我們應當怎樣創造性地指導孩子們進行有效的閱讀。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綠蔭來”,在涌動的熱情中,我一直在考慮該在自己的班級里做些什么。無意中,我在《小學語文教師》雜志里看到兒童博士王林提出的“班級讀書會”概念,這個新鮮的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冥冥之中,我感覺眼前鋪開了一條路——這是一條引領孩子們進行廣泛閱讀之路。我認真閱讀了周益民老師和岳乃紅老師寫的《上讀書課啦》和《班級讀書會ABC》這兩本書,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開展讀書活動。
一年來,在班級讀書會的實踐過程中,有一些內涵讓我越來越清晰:班級讀書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的閱讀活動。它是由老師指定(或師生共同確定)一本書(或相關主題的書),共同閱讀,然后在班上進行討論和延伸活動。我在指導孩子們進行課外閱讀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驟:選書—閱讀—討論—延伸活動。
1.閱讀首先就要解決書源問題
我做的第一步就是爭取家長的認同與支持,積極引導,把家長會變成讀書會,我給他們講述圖畫書《愛心樹》,很多家長都被感動了,家長愿意給孩子買書了,家長愛上閱讀,并親身感受讀書會的好處,大力倡導的“親子閱讀”活動在家長的支持、鼓勵與督促這股教育合力下初見成效了。同學們在閱讀課里靜靜地捧著書,一副手不釋卷的樣子,甚至有點如饑似渴,抱怨一節閱讀課的時間太短了,望著他們沉醉的笑靨,看著他們執著的眼神,我清楚地知道,這是深藏于我心底里最美的一道風景。這道風景也讓我在心里為自己暗暗喝彩:“真是太棒了!”
2.第二階段——主題閱讀
閱讀前,要硬性提出完成閱讀的時間,指導學生運用一些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同時還設計了一些閱讀記錄表讓學生填寫,一般我會布置他們帶著問題閱讀,這也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
3.第三階段——討論
討論則是班級讀書會的核心部分。學生通過對書的討論,不但理清困惑、深化理解,還能分享快樂、分享經驗,培養團體探索的習慣。有的老師說班級讀書會應找到一種“聊書”的感覺,教師要以讀者的心態、讀者的身份參與交流。對這一點,我感觸頗深。我嘗試著通過大聲朗讀的形式向孩子們推介一本新書,效果真的很好!著名作家梅子涵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這些人,是有些像李利的,也是點燈的人,把一本有趣也耐人尋思的書,帶到孩子們的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地閱讀,朦朦朧朧間,竟然使他們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他說得真好!我在指導學生看《青銅葵花》時,緊緊抓住作家的創作理念與追求,在師生共讀,整體把握小說印象后,就以“美”為話題,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你覺得這本書中的美表現在哪里?在小組討論后,組織交流:
美的情節(情節美)——美的事物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選一個美的事物,說一說它感人的故事。
美的人物(人物美)——感受美的人物,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美麗的事物總是和美好的人物形象聯系在一起,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誰。
4.活動延伸部分成了點睛之筆,成了班級讀書會的新時空
為了強化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我從網上下載了根據原著改版的電影《草房子》,利用教室里先進的電子交互式白板放給同學們看。因為有了前期的閱讀指導,再加上一個多月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孩子們對故事情節如數家珍,每每一個新人物出現,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喊起來:“禿鶴!桑桑!杜康!紙月!”電影看完后還意猶未盡,觀點的碰撞、心得的交流使孩子們獲得了嶄新認識,從而把閱讀活動推向了更廣闊的時空。
由此看來,班級讀書會是對兒童閱讀權利的最大程度的尊重,對于形成兒童的自主學習意識、獨立思考精神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家庭的“親子閱讀”部分,家長的感受就更深了,陳立的媽媽是惠大的老師,她和兒子一起閱讀了《草房子》,看后,她給我發來了手機短信:“許老師,謝謝你推薦了這么優秀的書籍給孩子們閱讀,這是真正為孩子而寫的兒童作品,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這些書籍將幫助孩子們抵御各種不良誘惑的侵蝕……”楊子媽媽和曾顥媽媽看完作品后互相討論故事情節,楊子媽媽問:“小孫,你知道你家曾顥像《草房子》里的哪個孩子?——像桑桑!特淘氣,特聰明,還富有正義感!是個好孩子!”平時,曾顥媽媽總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經常會盯著孩子的短處數落個沒完,聽了這么一說,她感動地說:“真沒想到兒子還有這么多優點,大家都看到了,只有我還沒發現,真慚愧!”作品對人的感染力就像作者曹文軒所說的那樣:“美的力量絕不亞于思想的力量。一個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變為常識,只有一個東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對于讀書我們依然心存美麗的期待。我和學生們一起讀過《三毛流浪記》《寶葫蘆的秘密》《中華上下五千年》……就這樣,在油墨的芳香中,在紙頁翻動的聲音中,在文字的遨游中,我們體會到難以表達的滿足和富有。孩子們認識了安徒生、張天翼、余秋雨、張樂平、曹文軒……在安徒生、格林創造的童話世界里認識壞心的巫婆、狡猾的狐貍、可憐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學生們在腦海里無形中對童話書里人性的善惡、是非的判斷,建立了基本的雛形與價值觀。
記得在指導孩子們看《三毛》系列叢書時,有的孩子哭了,他覺得三毛太可憐了!是的,三毛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但是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卻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一份答卷。因為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可以讓成長的腳步更沉著、更堅實,可以讓視野更寬廣、心胸更博大。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新鮮的空氣、燦爛的陽光以外,更需要的是冷靜的思考,以及心靈的感動和震撼,而這些,在閱讀三毛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夠得到。三毛已經永遠地沉淀在無數人成長的記憶中,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三毛依然會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體驗苦難和不幸,也學會同情,學會關懷和珍愛。
我們引領著孩子們光顧那個一望無際、五彩繽紛的世界,在茫茫書海中,讓孩子們感受到天的高遠、地的廣漠、陽光的燦爛、空氣的清新、自然的奧妙、宇宙的神奇……就這樣,我們在書的世界里流連,在書的世界中陶醉,在書的世界中靜聽自己成長的拔節聲。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得源頭活水來。”,我們在倡導班級讀書會的同時,也積極倡導親子共讀、家長讀書、社區閱讀活動,希翼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籍由閱讀,教師成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通過親子閱讀,父母和孩子不僅僅獲得了知識和快樂,而且融通了親子的感情,家不僅僅成為一個物質的存在,而且真正成為精神的棲息地。籍由經典閱讀,兒童對民族文化產生深刻的認同。閱讀給了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一個文化的根,一個快樂的童年。我認為,帶著孩子們一起讀書,是一個語文教師最幸福的事。
森林從哪里來?一棵棵樹。
大樹從哪里來?一粒粒種子。
種子從哪里來?一個個果實。
果實從哪里來?一朵朵花。
幸福永遠來自根部,最美麗的永遠是花。人類是根,母語是花;家是根,童心是花;童心是根,未來是花。無數個書聲瑯瑯的家庭,又會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什么影響?我想,每個人都能得出明確的答案。當讀書將成為了他們一生習慣的時候,我們的國民素質將會發生根本的改觀。那是我們民族的福祉!也是我們教師的驕傲!
最后,就以一段臺詞作結吧:瑯瑯書聲,朗朗乾坤,讓閱讀溫暖兒童的心靈,也溫暖我們自己。讀吧,讓我們一起為兒童——這根的工程、花的事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