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7月的法國驕陽似火,不過比這天氣還熱的是正在當地舉行的“夏日打折季”。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法國人置辦行頭的最佳時機,如今趕上金融危機,老百姓更是憋足了勁兒瘋狂搶購一把便宜貨,顯示出與以往“浪漫”色彩大相徑庭的市井風情。
“打折季警察”罰得狠
7月5日凌晨,《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大隊人馬排在巴黎家樂福超市門口。人們拿著剛出爐的長棍面包,一邊往嘴里送一邊看著手表倒計時。9點鐘店門一開,人們如洪水潰堤般涌進超市,不管這商品是否合適,先搶到懷里再說。一些力氣大的男士把大件電器搬進小車,再推到沒人的地方慢慢整理。晚去的人只能望著空籃遺憾。法國人秉承“用時間換金錢”的信條,基本不怕排隊,再說能因此省下上百歐元,也值了。
“法定打折”的法文是“SOLDES”,巴黎的華人風趣地稱之為“掃得”。“掃得”的歷史能追溯到1911年。當時的法國政府允許商家在冬夏兩季各舉辦一次降價銷售。降價的范圍主要是服裝,其他商品要打折還需政府特批。如今范圍早已擴大到更多的商品。據統計,法國人1/3的衣服都是在打折季購買的。屆時,各類商店都在櫥窗上標明“掃得”字樣,提醒人們本店“揮淚大甩賣”,趕緊來血拼吧。
聽法國人講,打折季的原則是減少惡意競爭,統一時間行動。“掃得”就是“掃得”,絕不會標個高高的“原價”,再打上個虛假的折扣廣告。法國有專門的“打折季警察”,如果發現店主不守規矩將施以重罰。所以誰也不愿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招牌。
除了衣服,家電和日用品也在打折行列。巴黎一家電器行的電視機打半價,因數量有限,打折第一天,該商行門口排了近200米的長龍。店門一開,站在前面的一個老太太被推倒在地。為此,商家特意為其留出一臺打折電視機表示歉意。
亞洲新貴打“飛的”趕集
要打贏這場“血拼”戰役,不單需要趕早的速度,跑遍全城的體力,還要有捕捉時機的技巧。今年的法國打折季從6月24日到7月28日,全程分為3輪。第一輪的商品大多只有八九折優惠;到了第2輪就成了半價。比如時尚奢侈品牌珂洛艾伊的女包只要400多歐元,同樣的包在上海要賣到1萬元人民幣;等到最后一周的第3輪,商品往往只有原價的3折。記者認識一個朋友,曾經在第3輪花幾歐元買到一條正宗的意大利名牌皮裙。這樣的價格幾乎和農貿市場的剩菜一樣便宜。當然抄底也有抄底的劣勢,那些挑剩的商品往往在尺碼和顏色上無法令人滿意。
今年的法國夏季打折與往年又有不同。媒體早在6月就開始造勢,預測因為金融危機,人氣會大不如前。而實際情況是,憋了小半年的法國人絲毫沒顧及錢袋子,把商場擠得滿滿當當。
聞訊前來趕集的還遠不止當地人,這些天巴黎的商場里響徹著各種各樣的外語。在外國搶購者中,亞洲面孔占去了大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擠在柜臺旁。一般來說,巴黎到北京的往返機票約六七千人民幣,如果血拼的東西多,貼上機票也合算。前幾天有人還告訴記者,在巴黎老佛爺商場遇見了王菲。
相比以旅游為主的歐美散客,商家也更喜歡出手大方的亞洲新貴。那些名牌專柜特意加派了會說漢語、日語或韓語的售貨員。
“歐洲谷”每年7月都堵車
巴黎最大的打折區在東郊的“歐洲谷”,那里集中了眾多名牌生產基地和打折店,價格常比法國其他地方便宜20%,碰上打折季更是折上加折。難怪每年7月,當地便交通擁堵、車滿為患。
據法國商業委員會統計,今年的打折季已超額完成目標。目前3.6萬家商戶的銷售額已達到1.2億歐元,主要還歸功于今年折扣額的提高。以前就聽說法國的打折市場在整個歐洲最火暴,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環球時報20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