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
昊天不吊,著名學者季羨林因病辭世,誠可痛也!季羨老治學的一大特點是,不僅僅將學問當作客觀研究的對象,而且視為自己的生命信仰。比如,作為一代東方學宗師,季羨老始終堅持東方文化有其特色和優勢,并試圖通過向東看來反思和探討人類文明的未來趨向。
人無往不在文化之中,但不同的個體或族群所處的文化是不同的。不少學者,比如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等,常根據地域、族群、歷史、內容等,將世界文化(或文明)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季羨老也將世界文化分為四類,即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其中前三者共同構成了東方文化,形成了東西文化雙峰對峙的世界文化觀。
季羨老同時堅信,就像生命有機體一樣,任何一種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發展、衰落、消逝的過程,認為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歷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并預言在21世紀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必將實現偉大復興。他借用俗語形象地把未來東西文化盛衰消長的變遷,比喻成“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或“東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東方亮”。
坦率地說,把世界文化劃分為東西文化的二元論模式,并不是季羨老的首創,因為早在近百年前,中國的梁啟超、梁漱溟以及印度的泰戈爾等文化名流就已經采用。此外,把文化視為具有生老病死、盛衰存亡等必然規律的生命有機體,則是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和英國史學家湯因比的發明。那么,季羨老上述觀點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呢?
首先,季羨老表現了一種彌足珍貴的文化貞信。眾所周知,自從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西方文化以其絕對優勢傲視和支配其他文化,東方文化要么因不勝壓力而被西方文化殖民化(被動西化),要么因羨慕西方文化而自我殖民化(主動西化)。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固守自家文化的價值和傳統,實乃東方文化復興的第一要義———沒有一點兒自信,何談光明未來?
其次,季羨老立足于東方文化獨特價值的探索。西方文化之所以難孚眾望、必然沒落,是因為它生了“病”,其“病根”就在于“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而東方文化則能診治其“病”,藥方即“主客合一”的思維方式。季羨老以中國文化為例,認為中國文化歷來主張天人合一、人際和睦與身心和諧,故可以有效化解西方文化帶來的征服自然、人際沖突以及身心疲憊等現代文明病。
第三,季羨老主張“西化”與“東化”兼行并進。“義和團式”的盲目排外自然不好,東方文化奉行拿來主義,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養分是必要的。但鑒于東方文化自有其獨特價值和優勢,以及東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不對稱現狀,季羨老明確提出東方文化還要奉行送去主義,亦即要理直氣壯、正大光明地向世界推介東方文化,把“西化”和“東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東西文化的互補與共榮。
大體而言,季羨老的“東方文化復興論”,是對甚囂塵上的“西方中心主義”的一種批判,是用東方人的眼光審視人類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期待并自信東方文化的偉大復興。與巴勒斯坦裔美籍學者薩義德的東方學有所不同的是,季羨老堅持用東方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和學術概念描述東方文化和人類未來圖景,從而避免了把東方文化視為“他者”和“異域”自我殖民現象,從而再次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季羨老尤其關注中國文化的重建與復興,認為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主體和代表,批評用“接近病態的媚外心理”來“病態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提出“大國學”的概念。季羨老一生堅持用純正的魯西北鄉音說話,中國文化對他來說是永遠的“故鄉”和“家園”。這些,同樣是季羨老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遺產。▲(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