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軍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和科技發達國家,美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力鼓勵老百姓創業,特別是鼓勵大學畢業生創辦企業或高技術小企業。筆者在美國從事記者工作期間,與美國同行聊天時,他們就認為,美中之間的主要差距在于個人創辦小企業方面美國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而中國要差得多。因此, 二戰以來,美國才能不斷涌現出大量技術和管理創新,這些創新大多來自于中小企業。
美國的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表現活躍,地位很重要。同大企業相比,美國中小企業同樣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數據調查表明,美國中小企業在全國范圍內代表了99%的雇主,雇傭了52%的工人,代表了96%的出口商,獲得了聯邦政府35%的合同額。美國小企業管理局曾經收集20世紀對美國和世界有過巨大影響的65項發明和創新,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先由個人完成,然后取得專利,辦起自己的小企業,生產和銷售這種新產品,最后再發展成為大公司。實際上,即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微軟、谷歌、沃爾瑪及麥當勞等當今的著名大企業,也是小企業出身。
不過,這些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很惡劣,要活下來,只有靠創新、開發新產品,使其不斷壯大,還需要美國通過各種辦法來扶植微型、小企業的發展、壯大。由于美國中小企業局管理效率很高,中小企業得到很多切實的優惠政策,使相當一部分美國大學生,畢業后愿意自己創業,而美國風險投資者眼力獨特并敢對新項目投資,美國市場成為最適宜小公司成長的“土壤”。有人預言,即使微軟、谷歌倒臺,取代它們地位的新公司、甚至下2個至4個新型大公司仍然會來自美國的小公司。
由于小企業發展可以獲得有力的支持,美國青年人創業積極性很高。我在美國工作近10年,對此感受頗深。據筆者調查,一個普通的美國小高技術企業 ,很容易從聯邦機構拿到二三十萬美元的合同資金;美國每年以各種發展計劃及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計劃等項目,向高技術中小企業資助達100億美元,這些企業不少就是剛走出校門的美國青年創辦的。與之相比,即使我國向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估計也僅有20%的大學生愿意自己創業,創業風險太大,大多數人還是愿意當公務員或到國企。與中國不同,美國政府選拔官員也很重視干過小企業的人。如布什政府的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就出身于小企業主;布什政府的能源部長博德曼,也在私人企業有30年的經驗。聯邦政府之所以能順暢地掌控市場經濟,是因為許多相關官員在大學畢業后干過中小企業,在市場中滾爬多年,有過一兩次失敗的經驗,對市場有較深刻的了解。
對于這種差距,我們就需要借鑒美國的經驗予以彌補,想趕上發達國家,最根本的戰略是鼓勵個人創業,這不僅帶動就業,而且會不斷地獲得大量自主創新成果,會連鎖式地創辦新的企業,創造新就業。當然,大學生創業風險很大,國家的扶持力度要大,比如凡是自己創業的大學生,不僅可獲得貼息貸款,而且能拿到相當的創業資助。這項政策要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在當公務員、國企員工、自己創業等選擇中,有相當多的大學生能自己創業,并感到不比當公務員、國企職工前途差,而且很有成就感。
如果國家每年拿出100億至400億元向小企業資助,連續10到20年,不僅會培養出大量擁有風險思想和精神的人才,還會在“微軟”、“谷歌”倒下后,出現來自中國的下一代創新型大企業。否則,我們只能長時間地跟在別人后面。當然,國家資助中小企業發展,還要有成功率很低的思想準備(北京中關村小企業的成功率不到千分之一),但這些從千分之一中殺出的小企業將會給社會創造幾千億的利潤,為成千上萬人創造就業機會。▲(作者是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顧問。)
環球時報2009-07-15